大杜鹃体型跟鸽子差不多,颜色也灰不溜秋的,叫声听起来像“布谷、布谷”,所以俗称“布谷鸟”。大杜鹃属于鹃形目杜鹃科,背部头部深浅灰色、尾羽有白斑,腹部的横纹像个“随变”雪糕。

大杜鹃多数属于旅鸟或者是夏候鸟(迁徙),它们飞行能力惊人,因而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以及非洲。根据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与英国鸟类学基金会(BTO)及国内多家其它机构合作实施的“北京大杜鹃项目”的卫星追踪数据,大杜鹃可以6天飞行超过6500公里,甚至可以“无停留”飞行3000km跨越阿拉伯海。它们最终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越冬,来年再以相似的路径返回繁殖。

“北京大杜鹃项目”中两只大杜鹃的卫星追踪迁徙路线,详情请点击“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公众号的链接——《大杜鹃项目》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k4NjA1MQ==&mid=2247484105&idx=1&sn=62822a2f85f97a114015787a1cb44edd&chksm=9fdf9365a8a81a739aca4184dbda231f95201a81746696a5dbd5cf040896ec0c89ef7c08899c&scene=21#wechat_redirect)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有着杜鹃啼血的典故。据《史记·蜀王本纪》载,古蜀国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因此杜鹃历来是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对象,名句极多,在古诗词中呈现出一种凄婉、哀愁的文学意象。例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寄主苇莺正在含辛茹苦的喂养杜鹃巨婴

摄影:Per Harald Olsen

引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Reed_warbler_cuckoo

现代鸟类学研究发现,杜鹃不仅跟凄美不沾边,还是坑蒙拐骗的行家。它们自己不筑巢、不孵卵,而是把蛋偷摸下到别的小鸟巢里,靠其他小鸟辛苦地替它们养育后代,这种现象叫做巢寄生。尤为臭名昭著的是,杜鹃不仅利用别的鸟孵化鸟蛋,而且其雏鸟还会将同窝的其他鸟蛋推下鸟巢。大杜鹃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鸟,据统计大杜鹃能把卵寄生在125种其他鸟的巢中,常见的有画眉科、鹟科、莺科、文鸟科、伯劳科等各类雀形目物种,如苇莺、北红尾鸲、白鹡鸰等鹟鸲类等。

而所谓“啼血”,也不过是因为杜鹃口腔舌头颜色鲜红,才会让古人产生一厢情愿的联想。这种鲜艳的口腔颜色也恰恰是为抢资源——杜鹃雏鸟张着血盆大口,会刺激义亲鸟妈妈优先喂食。

大杜鹃雏鸟 摄影:vladlen666 引用: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e/Cuculus_canorus_chick

我国有记录的杜鹃科鸟类共有20种,其中有17种(杜鹃、鹰鹃、金鹃、凤头鹃)有典型的巢寄生行为,另外3种(地鹃和鸦鹃)则是自己筑巢,自己抚育后代。杜鹃的巢寄生技巧相当高超,它们会仔细物色宿主,产卵的颜色花纹也能模拟宿主的蛋,而且下蛋速度一般不超过10秒,繁殖期会在数十个宿主巢中产卵。

无论人类对其是褒是贬,大杜鹃并不在意,只乘着风漂洋过海、往返迁飞,用尽全力繁衍生息。

大杜鹃小档案:

大杜鹃 Common Cuckoo

学 名:Cuculus canorus

易 见 度:夏季较常见

发现地点:多单独活动于迁地保护区疏林地带

保护级别:三有

图1:杨柳园路旁停歇的大杜鹃

来源: 秦岭国家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