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广袤,需要全人类合作探索方可窥其奥妙之一二。谈起中国天文探测的发展历程,可谓骄傲并惋惜同行。早在汉代,我国便已经建立起如今日天文台一般的司天机构——司天监,在设立浑仪等仪器的同时,任命专门的官员负责观测、历算、教育等工作,因而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长观测历史的国家。但令人惋惜的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对于天文学家的必备“武器”——大口径望远镜——的研发难题,我国的攻关速度却逐渐落后于世界主流。彼时,任凭聪明的天文学家们心思再巧,也难为“无米之炊”。这正是为什么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建成让中国天文学家如此兴奋的原因,也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安其昌投身于我国光学英才摇篮之中所坚守的初心。“我和无数前辈一样,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我国对深空探测的崭新高度标注在无垠苍穹之上。”他说。

▲安其昌

2009年是安其昌通过参与微纳机械相关研究项目初识科研,进而萌发投身想法的开端。两年之后,一份“向光学精密仪器发起挑战”的蓬勃意气被长春光机所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所承接。在安其昌的视角中,这里的人们一直延续着前辈留存下来的优秀科研品质,力争将宇宙潜藏的无穷奥秘与深刻哲理娓娓道来。于是,沐浴在星空下的他深觉寻到了归处,也慢慢地将“光学检测”的相关研究工作,担在了肩上。

2021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多重离焦锁距的大口径大视场主动光学照相巡天望远镜曲率传感精度提升机理研究”与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镜面大口径大视场光学巡天望远镜波前像差感知与调控机制”可谓是安其昌勇挑大梁、攀登科技高峰的绝佳证明。在项目中,他两次锚定大口径大视场主动光学照相巡天望远镜作为研究对象,陆续提升其波前传感精度及光学元件面形与位姿的保持能力,以满足未来天文学对探测广度、深度及时间维度的需求。

以多重离焦锁距曲率传感架构为基础,安其昌在两年前便针对“离散边界对探测精度影响机理”及“多重离焦误差对波前传感精度影响定量描述”两个科学问题亮剑,与团队采用空间频域分析方法,建立了多重离焦像各个区域强度与波前相位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锁距误差与解算精度之间的量化关系,以误差影响解析式表达为主线,最终实现单次曝光、高精度曲率传感,为我国未来8~12米量级照相巡天望远镜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今,安其昌则表示,在全新科研项目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他们将在明晰多波段、多模式像差作用规律的基础上,阐明“全视场非窄带波前像差多路感知与减缩表征机制”“内外复合度量系统精度覆盖边界共基准测量机理”“随机波前像差分量对多镜面调控反馈的影响规律”3个关键科学问题,并从“感知—基准—调控”3个大方向出发,构建大口径大视场光学系统波前像差感知与调控新体制,让“问天”重器焕发全新活力。

深空探测如同在暗夜中追赶星辰。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立志于此,一生求索,那是无比纯粹又朴素的苦旅,也是极其光荣又浪漫的征途。当下,安其昌的脚步未停,与团队正进一步讨论利用天文光子学互联技术为大口径望远镜设计综合测试系统,以提升观测数据的质量与准确性。他深知,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未来的路还将很长,但星河探索无穷期,自身奋行自然也应无尽时。

来源: 科学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