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2日,蓝色起源公司的一枚新谢泼德号火箭在发射后不久便宣告失败。据悉,在升空仅仅1分钟后,该火箭的助推器引擎突然意外起火,随即飞船(未载人)立即触发中止发动机系统,将舱体从发生问题的火箭上喷射出去,随后飞船在降落伞的牵引下安全着陆。这是蓝色起源公司向公众开放服务以来发生的第一起重大事故,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随即叫停了该公司的后续发射计划,以确定与事故有关的任何系统、流程或程序是否会影响公共安全。
2022年9月12日,蓝色起源公司的一枚新谢泼德号火箭在发射后不久出现意外
无疑,此次火箭发射的失败对于“蓝色起源”是一次挫折,但是该事件通过媒体的报道也让杰夫·贝索斯创立“蓝色起源”的愿景变得更加广为人知,那就是“奥尼尔圆柱体”太空城才应是人类未来的归属。
太空中的“旋转都市”
杰拉德·奥尼尔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同时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和太空爱好者。奥尼尔认为,人们终究要居住到太空中。首先,工业生产活动可以集中到那里去,这样就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耗尽地球资源;其次,对于地球上日益增长的人口来说,太空可以提供迫切急需的生活空间;最后,在太空可以建立一种全新社会体制,不受地面政府的约束,最终实现古老的乌托邦梦想。
太空城市构想的先驱——杰拉德·奥尼尔
奥尼尔在大学教授物理期间,曾给学生们布置过设计太空巨型结构的任务,以证明在太空中生活和生存是完全有可能的。接下来,奥尼尔把学生们提出的理论归结为圆柱形太空集合体概念,之后更多的细节和这个设计的功能于1974年发表在《今日物理学》杂志上,该太空巨型结构也被称为“奥尼尔圆柱体”。1976年,奥尼尔在《高空前沿:人类在太空中的殖民地》中正式提出“奥尼尔圆柱体”设想,他指出,建设这种太空城完全在当时人类的技术能力范围之内,认为首个月球制造基地(因月球丰富的资源和较低的引力,即较低的发射成本)可在几年内建成,预计首个太空城将在21世纪初建成。
“奥尼尔圆柱体”概念图
具体而言,“奥尼尔圆柱体”系统由两个圆柱体组成,在轴承上向相反方向旋转,以减轻陀螺效应。每个圆柱体的长度为30千米,直径为7.5千米,里面有山峰、湖泊、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色,以及城市等(这些圆柱体如此之大,人们相信其内部会形成云和自身的天气系统),可居住1000万人左右。圆柱体内部气体比例与地球相似,但压力约是地球上海平面压力的一半,不会对人类呼吸造成很大影响。而太阳能板布置在圆柱体的一端,提供运作所需的能源,系统的轴线指向太阳,以保证接收板面永远正对着日光,通过改变接收板的排列以及气体比例,可以控制太空城内接收到的太阳能量的大小,以便调节平均温度和模拟季节变化。
“奥尼尔圆柱体”的内部结构
按照设想,在圆柱体外面会安排3块铝制镜面,跟着圆柱体一起旋转,沿轴向在圆柱面上开3个大窗口,镜面反射的阳光透过窗玻璃射入圆柱体内。每一扇窗恰好正对着圆柱体内的一块生活区,也就是说整个圆筒包含3块生活区,中间隔着3块透明的大墙。通过使用一系列安装在窗口的开合装置,既可以将阳光直接照射到圆柱体中来模拟白天的时间,也可以创造出一种夜晚般的氛围,这个模拟的“夜晚”也将允许圆柱体内众多生物产生的热量从圆柱体中辐射出来,防止“温室效应”将真空中的圆柱体变成一个巨大的火炉。
为了更好地让人类在其内部生活,圆柱体会通过自转在内部构建稳定的人工重力场。根据圆柱体的尺寸以及加速度方程,可以计算出圆柱体大约需要每小时旋转28圈来模拟一个合适的引力。而圆柱体的中轴线部分几乎是零重力环境,因此工业加工设施和航天港将被设置于该区,另外一些娱乐设施也可以建在这里,让人们体验零重力环境。
为了节省成本,“奥尼尔圆柱体”不会在地球上建造,而是直接在太空中进行,并会用陨石等天体的材料建设。建好后,为了避免被地球或者月球的引力拉扯,会将其放置在月球轨道的第5拉格朗日点上。
另外,奥尼尔还设计了一种更加小型的太空城,这就是“斯坦福圆环”。“斯坦福圆环”本质上就是弯曲的中空管道,其体积只有“奥尼尔圆柱体”的1/60,通过一分钟转一圈来模拟地球的重力,同时会在圆环上方合适的地方放置大量的镜子用来反射太阳光线,并隔绝部分宇宙射线。由于“斯坦福圆环”并不大,最多可以生存1万人左右,因此它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移民或者居住,它更大的作用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站点,以满足人类对宇宙深空的探索需求。
斯坦福圆环的外观
斯坦福圆环的内部
两种太空城理念的碰撞
“奥尼尔圆柱体”虽然因经济上不切实际被航天界的主流逐渐淡忘,至今仅限于科幻领域(如《机动战士高达》),但是它对于某些人还是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其中就包括贝索斯。根据其本人的说法,他创建“蓝色起源”并不是为了让全球的精英在太空中爽几分钟,亦不是漫无目的“钱多了烧手”。在2019年5月9日的一次相关活动中,贝索斯表示,仰望浩瀚的宇宙时,人们不应固守“行星沙文主义”,即认为人类社会将永远居住在行星上。
众所周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一直对殖民火星情有独钟。马斯克认为,火星上有水、二氧化碳、充足的光照、接近地球的引力与自转速度,且离地球仅数月的旅程,多方面条件都适宜人类居住,开始可以以封闭穹顶为基础,逐渐实现火星的全面“地球化”,使其基本无异于地球。但是贝索斯对此不以为然。他指出,火星的引力仅为地球的三分之一,又缺乏防止辐射和维持生态的大气层,环境恶劣,人口移居成本较高,且往返时间过长,以目前的科技基本上等于“一去不复返”,相较之下“奥尼尔圆柱体”这类太空城构想反而更加现实一些。
在火星表面以封闭穹顶为基础建造的居住基地示意图
来源: 中国宇航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