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敏皮肤内在成因和外在表现(一)

敏感性皮肤综合征(SSS)通常有客观和主观两种表现形式:客观形式的敏感性皮肤综合征好发于皮肤屏障受损的基础皮炎,如局部皮炎和痤疮。在这些病例中,临床皮损可能是红斑、丘疹和水疱等。而在主观形式中,患者通过自我判断和感受只提到一些不适症状,并没有明显的皮炎等病理性表现,敏感性皮肤人群描述的感觉往往大不相同:皮肤瘙痒、灼热、刺痛、干燥等。 这些皮肤困扰可能在使用化妆品/环境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甚至在多次使用一种产品后出现,通过累积效应引发。就目前临床病例来看,大多数患者都是基于主观判断,而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建立针对敏感性皮肤的客观、全面的筛选诊断机制。因此诊断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和相关治疗仍在讨论中。

现代社会人们对个性化护理需求不断增长,消费者也希望能够根据自身皮肤类型的准确识别,实现更精细个性化的日常护肤管理。褒曼医生(Dr.Leslie Baumann)根据肤质基础4分法,在干性和油性的基础上,将肤质进一步细分为敏感性/耐受性,色素性/非色素性,皱纹性/紧致性,组合创新出16型肤质分类法。敏感性皮肤可以基于此大体分为干性敏感和油性敏感。

表1 褒曼16型肤质分类法

干性敏感型皮肤(Dry Sensitive,DS)与屏障功能失调有关。角质层( stratum corneum, SC)是皮肤表皮的最外层,是皮肤主要的渗透和保护屏障。角质层成分包括角质细胞、天然保湿因子、各种酶及其抑制剂、抗菌肽和脂质体等。不同成分相互作用,防止水分流失和有害外源因子侵入,以维持正常的屏障功能。干燥皮肤的生理机制始于角质层结构的改变,并演变为增生、角化、表面脂质、水代谢、pH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皮肤干燥往往伴随瘙痒、脱皮等常见症状,与炎症性皮肤病、正常衰老和全身疾病(如慢性肾衰竭)有关。随着年龄和皮肤类型以及外源环境条件变化,皮肤也会产生不同程度干燥、脱皮,健康完整的屏障功能受损,经皮失水(TEWL)和pH值增加,一些角蛋白受到干扰,炎症反应增加,导致干性敏感性皮肤形成。一项针对3000名受试者敏感性皮肤形成因素的调查中显示,英国年轻女性和男性皮肤敏感发生率分别为51.4%和38.2%,且皮肤敏感性和皮肤干燥、发红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并且由于种族、气候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生活条件的不同,西方人种在肤质上更多倾向于偏干性,而亚洲人整体皮肤水合水平、神经酰胺水平高于黑人和高加索(白种人)皮肤(表2),亚洲人群肤质更多表现为混干、油性。

表2 不同人种的皮肤差异

油性敏感 (Oily Sensitive,OS)同样是一种复合皮肤类型,具有油性和敏感两种特征。油性敏感型皮肤人群可表现出多种表型和症状,可分为四种不同的亚型:(a)痤疮(acne)型;(b)玫瑰痤疮(rosacea)型;(c)刺痛(stinging)型;(d)过敏(allergic)型(表3)

表3 油性敏感(OS)皮肤亚型的皮肤表现和机制

(未完待续)

来源: 化妆品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