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坎诺单孢菌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引起的甜瓜倒秧病,又被称作黑点根腐病、突然枯萎、根腐和败藤,该病害1970年由Troutman 和 Matejka 首次发现于美国亚利桑那州,1974年Pollack 和 Uecker 将病原命名为坎诺单孢菌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 Pollack & Uecker。此后,由坎诺单孢菌引起的黑点根腐病在世界各地的甜瓜、西瓜种植区陆续发生,以色列、突尼斯、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利比亚、墨西哥、美国、西班牙、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国台湾、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巴西、埃及、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报道了该病害的发生。2005年~2018年,我国甘肃中部和河西走廊的沙田和地膜甜瓜,及浙江省的温室甜瓜也陆续报道发生了由坎诺单孢菌引起的甜瓜倒秧。

甜瓜倒秧病常发生在炎热的、半干旱甜瓜种植区,尤其是盐碱性地块中。病害造成的损失率约为10%~25%,个别田块可达100% 。病害甜瓜植株在收获前10~20 d突然凋萎,病株的根部可见褐色坏疽斑或褐腐根,特别是主、侧根连接部位的褐腐,有时可见生于病根上的凸起的黑色子囊壳。

坎诺单孢菌引起甜瓜倒秧的田间症状

病株根部症状,红色箭头所指显示主、侧根连接部位的褐腐

坎诺单孢菌被认为是土壤中固有的土著菌,瓜类作物,特别是易感病甜瓜的连续种植使得病菌种群数量得以快速增加,引起严重病害。从种植不同作物和未垦植的荒地采集的土壤样本中都可检出坎诺单孢菌的子囊孢子,种植洋香瓜的土壤样本中子囊孢子平均密度明显高于其他样本。每克土壤含有2个子囊孢子便有可能给甜瓜生产造成威胁。坎诺单孢菌对高温的耐受力强,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30 ℃,45 ℃培养3天仍能存活。1995年 Lovic 等、2008年 Pico 等设计和改进的特异性引物对“Forward:5'-CTT ACC TAT GTTGCC TCG GCG-3';Reverse:5'-AAG AGT TTA GAT GGT CCA CCG G-3'”能在坎诺单孢菌的纯培养物和被坎诺单孢菌侵染的病根的DNA模板中扩增出112 bp的特异性条带,可大大缩短病菌鉴定及田间病害检测所需要的时间。


坎诺单孢菌的子囊壳、子囊及子囊孢子

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抗病品种:**不同甜瓜品种对坎诺单孢菌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2005年在兰州调查发现,同一田块中,“台农二号”的病株率达50%,“玉金香”的病株率仅为8%。

**轮作倒茬:**与非瓜类作物进行轮作倒茬(但不包括棉花和洋葱,Martyn 1996年报道,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甜瓜与棉花和洋葱轮作并不能降低病菌种群数量),避免病菌种群数量快速增加。

**嫁接:**以南瓜(Cucurbita maxima,品种Brava)为嫁接砧木,发病率可比未嫁接的对照降低35% ~ 100%。

**诱导抗性:**意大利的Aleandri 等2010年报道,利用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甜瓜对坎诺单孢菌根腐和倒秧的抗性(浸泡种子和叶面施用),可降低病害的严重度。**生物防治:**突尼斯的Rhouma 等2018年报道,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对坎诺单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超过90%;盆栽试验中,可明显降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具有病害防治的潜能。

**化学防治:**棉隆(30Kg/667 m2)+ 高温闷棚,可有效地降低发病率。以色列的Pivonia 等2006~2008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嘧菌酯(azoxystrobin)和咪鲜胺(prochloraz)对坎诺单孢菌引起的甜瓜倒秧显示出较好的田间防效,可在甜瓜开花前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 100 ml /667 m2 或45%咪鲜胺水乳剂100 g/667 m2 灌根 2 次,每次每株灌药液200 ml ~250 ml(根据每 667 m2定植的甜瓜株数计算出药剂的稀释倍数),2次灌药间隔10天左右。

作者:何苏琴、马忠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