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发热儿童的血常规报告

“医生,我孩子有发烧,我就想来验个血常规”

“医生这个血常规有问题吗?”

“医生,这个血常规怎么白细胞这么高。”

孩子一旦出现发热,家长总会多一份担忧

而血常规就是那个既熟悉却也陌生的“老朋友”

细菌感染or 病毒感染?

典型的细菌感染性发热时,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往往是升高的,伴有C反应蛋白(CRP)的升高更倾向于细菌感染,是门急诊中医生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依据。

而如果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显著,甚至出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1.5*109/L),则倾向于病毒性感染。

这是因为大部分细菌感染时,会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来对抗和吞噬细菌及其产物。而病毒感染下,机体出动淋巴细胞来抑制病毒的复制,起到主要的防卫作用。而单核细胞计数无论是细菌或者病毒感染,都可能会升高。

这些情况也可引起白细胞异常

所以,单纯依靠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变化,就能区别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了吗?其实不然。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也可能升高,比如骤然出现高热、频繁的剧烈呕吐、机体发生创伤疼痛等应激状态下,又如常见的腺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等急性感染下也可能出现轻度的白细胞升高,尤其是感染早期。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白细胞数的正常范围和年龄密切相关,新生儿生后24小时白细胞计数可高达30*109/L,以中性粒为主,然后逐渐下降,中性粒的比例也逐渐降低,其中生后4-6天及4-6岁分别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交汇的两个时间点,8岁后白细胞数接近成人水平。

但研究表明,白细胞计数大于25*109/L时更可能存在感染。

需要关注血小板指标

除了在止血过程中发挥出色的抗凝作用,血小板的抗炎症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无论在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中,血小板的数量均可以出现升高,但在感染缓解后血小板计数又可以恢复至正常,若持续升高,则需要进一步排查骨髓增殖性肿瘤疾病。

如果孩子既有发热,同时血小板数量是减少的,那么就需要医生进一步的分析原因了。

虽然血常规还不能够完全甄别细菌或者病毒感染,需要结合病人的年龄、以往的疾病史、临床症状、细致的体格检查,必要时可以进行血培养、病原体抗原或核酸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鉴别,但在儿童患者的日常诊疗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对一些严重的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能快速提供重要的信息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