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蒙三国元首共同签署的《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不仅是“一带一路”框架中第一个多边线性合作开发中俄蒙经济走廊的草原丝绸之路,更是可持续发展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的传承之道。中俄蒙中中国最大的边境区域是内蒙古自治区,其位于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8个省区相连,东西跨度距离约2400公里,南北跨度距离约1700公里,与俄罗斯、蒙古国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接壤,在中俄蒙经济走廊沿线有对外口岸15个,其中对俄口岸4个,对蒙古国口岸8个,国际航空口岸3个。中俄蒙经济走廊沿线的主要国家有蒙古国、俄罗斯、中亚五国它们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些国家的特点: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资源丰富、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建国以来他们与我国建立的经贸、科技合作关系稳定,它们是我国制造业设备和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它们的农业、畜牧业、矿产初级产品出口占据了我国市场的不少份额,因此它们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草原丝绸之路,是中俄蒙“一带一路”上新的线性纽带,也是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动力。《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中的中俄蒙经济走廊可分东西两条线路,东线从俄罗斯的赤塔到内蒙古的满洲里再连接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西线从俄罗斯远东区域铁路网延伸至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并跨越中蒙边境城市二连浩特到达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直接通往我国华北京津冀各大城市,两条经济走廊互通互联互利,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开放开发线性经济带。这部规划纲要的实施目标是为了实现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时所提出的“要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对接,形成一条沟通欧亚文化、经贸、科技发展的大通道,推动中俄蒙经济走廊发展。”这是一部尊重历史,遵守自然客观规律和科学的经济纲要,在此线性廊道中包含了许多有经济价值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和独特地理标志产物,还有被国家、地方政府列入重点保护的沿线城市、建筑、景观,其中民族习惯、民俗艺术、民俗资源等。中俄蒙经济廊道上这些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践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条款即“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变化,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推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例如满洲里、赤塔、乔巴山是中俄蒙经济带上的主要边境城市,在那里汇聚了中俄蒙悠久的文化遗产、丰富的地标资源、美丽的异域风景,颇有特色的中俄蒙民族习惯、民俗文化艺术,该三角区域的合作开发,可以点带面逐步发展,成为实施中俄蒙经济走廊的范例、榜样,中俄蒙经济走廊线性廊道上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与蒙古国草原之路中所包含的“万里茶道”遗址、遗景、遗物、遗迹,成为中俄蒙经济走廊脉络中不可磨灭的历史遗产足迹,是中俄蒙合作开发的基石。2013年中俄蒙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万里茶道”申遗,这一行动证实定论了“万里茶道”自然文化遗产对中俄蒙经济走廊合作开发的重要历史意义。此外中俄蒙经济走廊里代表我国自己民族传统乐器马头琴、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等非遗文化遗产和作品追随茶文化精神,传承万里茶道科学理念,不断推动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步伐,并走向美好未来。

来源: 《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保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