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妈妈身上有个袋袋,

袋袋里面藏着一个乖乖。

乖乖肚子饿了要喝奶奶,

奶奶喝了长大回不了袋袋。

——螳小螂科学童谣《袋鼠》

●水滴便便萌萌哒

在我以往对袋鼠的印象中,感觉它们是一种即可爱又危险的动物。说它们可爱,是因为它们那蹦蹦跳跳的运动姿态十分有趣和好笑。说它们危险,是因为它们有着发达的肌肉和爆发力。特别是在我看了一些袋鼠与人类“对战”的视频后,感觉袋鼠好像属于一言不合就出手的“好战分子”,而且好像它们看谁不顺眼就会上去踹他两脚。

2022年,我看了一部由沈腾主演的电影《独行月球》,对电影中的一个袋鼠形象——金刚鼠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只很通人性的红袋鼠,原本是被人类作为研究对象和储备食物的作用带到月球,没想到后来却与被同事遗忘在月球的独孤月(沈腾饰)相伴度过了一段特殊的时光,而金刚鼠的暴烈性格也让独孤月吃了不少苦头。

因为这一次要铲屎的对象就是像电影中的“金刚鼠”一样的红袋鼠,所以我就做了不少事前的了解和准备,以便让我们的铲屎行动更加顺利。

我了解到,红袋鼠也叫红大袋鼠、赤大袋鼠或大赤袋鼠,属于有袋目袋鼠科大袋鼠属的哺乳动物,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袋鼠种类,也是现存有袋目动物中最大的,还是澳大利亚本土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其成年雄性的体重可达100公斤,身高甚至可以超过2米。

关于袋鼠英文名字(kangaroo)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说的是在1770年,英国探险家、植物学家、博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在跟随库克船长(詹姆斯•库克,英国皇家海军军官、航海家、探险家和制图师,是首批登陆澳洲东岸和夏威夷群岛的欧洲人之一)进行环球考察时,在现在澳大利亚的库克镇附近遭遇船只触礁搁浅,被迫在此休整了48天。而班克斯刚好利用这段时间上岸去收集当地的植物标本。

据说,班克斯上岸后,在与当地的原住民交谈时,恰好在他对面的草丛中出现了一只袋鼠,一下子就引起了班克斯的注意。他兴奋地问原住民:“那是什么动物?”原住民回答他:“Gangurru!”但是,其实当时袋鼠转瞬即逝,原住民并没有看清是什么动物,所以告诉班克斯的“gangurru”是“不知道”的意思。而后来,通过班克斯的传播,“kangaroo”就成为了袋鼠的名称。

除了这个版本以外,还有一个不同的版本。说是后来的一些语言学专家的研究发现,当地人实际上就是称袋鼠为“gangurru”,并且这个词不是“不知道”的意思。虽然这个版本与上一个版本截然相反,但是却都指向了袋鼠英文名称“kangaroo”来源于当地原住民的背景。

不管怎样,澳大利亚是一片生物学中的神奇大陆,让班克斯获得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成果。他在这里发现了许多新的植物品种,还首先提出澳大利亚有袋类哺乳动物比胎盘哺乳动物更原始的说法。1778年起,他连续42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直到去世,大约有80种植物的名字以他的名字命名。

到了真正开始铲屎的时候,我才发现现实中的红袋鼠与电影中的“金刚鼠”完全不是一种风格。现实中的红袋鼠胆小而又腼腆,它们保持着很高的警惕性,除了它们熟悉的保育员以外,轻易不会靠近陌生人,始终与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后来,保育员给我们三位铲屎官提供了一些胡萝卜条,这样才让红袋鼠试探着靠近我们吃了一点。

我们采集到的红袋鼠便便体积很小,长约2-3厘米,宽约1-1.5厘米,但是其形状却很是特殊,让人只看一眼便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它的形状像是水滴!

这便便的上下两端不是对称的,一端呈圆润饱满的样子,就像是个圆圆的“脑袋”;另一端是呈拉拔效果的尖细状,就像水滴后面拖着一根“小尾巴”。

这个造型让我立刻想到了鲁珀特之泪,一种将高温融化的玻璃靠自然重力滴入冰水后所产生的坚硬无比的蝌蚪状“玻璃泪滴”,其“泪珠”部分比一般玻璃坚硬很多,能抗住8吨的压力,但是其细长的“小尾巴”却是最脆弱的地方,只要轻轻施加一点力量在这里,那么鲁珀特之泪就会从“小尾巴”处开始在瞬间爆裂,并全部化为齑粉。

当我看到红袋鼠那一颗颗水滴形的便便时,忍不住惊呼起来:“天呐!居然有这种造型的便便!”

我向牛健和吴姗姗两位老师求证,红袋鼠平时的便便就是这个样子吗?他们俩给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牛健老师说,这种水滴形便便是比较正常的,如果便便偏干的话,就会呈现紧致的椭圆形或圆形,如果偏湿的话,就会比较松散。

我不得不说,这种造型与我们此前所铲的屎都不一样,真的是太“有型”了。

拿起一颗水滴便便,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圆润饱满的“头部”是先出来的部分,而尖细的“小尾巴”那一端是后出来的部分,也就是每颗粪球的尾部,当然,这里说“粪球”可能就有点不太恰当了,因为它不是球形的。这其实是符合流体力学原理的,就好比小蝌蚪的身体形状一样,圆圆的脑袋在前面,细长的尾巴在后面。

红袋鼠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较少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东岸及北岸,它们胆小、机警,只会跳跃,不会行走,通常在夜间或晨昏活动,属于食草动物,喜欢吃多种植物,有的还吃菌类。

在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生活着1雄、3雌共4只红袋鼠,平均年龄8岁,相对于红袋鼠平均20-22年的寿命来说,这4只红袋鼠算是比较年轻的。它们的平均体重40公斤,在红袋鼠中算是身材比较小巧的。主要的食物是苜蓿干草,再搭配苹果、胡萝卜、窝头和鸡蛋等,每只红袋鼠每日的食量约为2公斤。

●这儿的便便多奇葩

之所以说澳大利亚是生物学中的神奇大陆,是因为这片大陆很早就与其他大陆分开。由于这里四周环海,所以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动物,其中就包括有袋目(双门齿目)的袋鼠、树袋熊(考拉)、袋熊,还有单孔目的鸭嘴兽和针鼹,以及鹤鸵目的鸸鹋。

比较为大家熟悉的就是袋鼠和鸸鹋,因为它们的形象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成为了其国家的标志和民族的象征。袋鼠的形象能够击败众多特色动物而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还与它们的移动方式有关系,那就是它们只会往前跳,不会往后退,所以被澳大利亚人视为“永不后退”的精神。

神奇的大陆有神奇的动物,自然也少不了奇葩的便便。除了红袋鼠的水滴形便便以外,澳大利亚还有一种动物的便便也很是受到人们的关注,那就是袋熊的立方体便便。

袋熊是个肥胖滚圆的家伙,看上去一副“五短身材”,有点像熊,但是个头比熊要小,体长70-110厘米,体重20-35公斤,给人一种憨憨、萌萌的感觉。

比袋熊的模样更让人感到好奇的就是它那四四方方、好似“麻将牌”造型的便便,这造型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堪称“屎届奇葩”。

在距今2000万年以前,袋熊的祖先就已经生活在澳大利亚了,以草、草本植物、树皮和根茎为食,因为代谢速度很慢,所以一次消化过程大约需要14天的时间,而后便会有规律地排出边长大约为4厘米的方形便便。

最初,有人认为袋熊是为了通过粪便标记领地的需要,才会产生方形的便便,这样可以很容易地把这些“麻将块”一块一块地码放起来,会更加容易对外展示自己对所在地盘的主权。但是,这无法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方形便便的成因。而且,后来人们发现,袋熊并没有把便便堆积起来的习惯。

还有一种十分不靠谱的说法,说袋熊的方形便便是它们自己捏出来的,也就是袋熊自己动手DIY,把便便从圆形做成了方形。由于这种说法找不到证据支持,而且不符合动物行为学的逻辑,最后就只能博得大众一笑。

后来,有很多科学家和动物爱好者都参与到了袋熊方形便便的研究中来,直到2018年,在第71届美国物理学年会的流体力学分会场上,佐治亚理工大学胡立德实验室的华裔科学家帕特里西亚•杨(Patricia J. Yang)才算是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袋熊方形便便的“秘密”。

杨的团队通过解剖和研究了两只因车祸而丧生的塔斯马尼亚袋熊,发现袋熊的大肠结构不是均一的,而是呈四棱状。当消化后的残余物以流体的形态通过袋熊92%的肠道后,开始脱水固化,也就是粪便开始变干结,本来连在一起的消化残余物变成一截一截,就像是把一根长的香肠分成了一段一段。请大家不要介意我用食物来做这个比方,其实真实的效果更接近我们包水饺时,将面团揉搓成直径约3公分左右的圆长条,然后再刀切或手摘成一个个小面剂子。而后,一截一截的粪便在四棱状的肠道中受到挤压塑形,于是便成为了方形便便。可以这样说,四棱状的肠道就是袋熊在体内制造方形便便的“模具”。

凭借这一研究成果,杨和他的团队还荣获了2019年的“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

●世界上最伟大的“铲屎官”

约瑟夫•班克斯关于澳大利亚有袋类哺乳动物比胎盘哺乳动物更原始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一说法后来也通过考古发现得到了验证。

袋鼠作为一种典型的有袋类哺乳动物,只有母袋鼠才有育儿袋,由于没有胎盘,小袋鼠在袋鼠妈妈的子宫里只待30-40天就会出生,这时候其实还只是一个没有发育完全的胚胎,大小只有一粒花生米那么大,算是一个标准的“早产儿”。后面的发育过程就要转移到育儿袋里继续进行,直到6-7个月后才会试探着从育儿袋里出来活动,但是一有风吹草动就又会钻回育儿袋内。袋鼠宝宝到一岁时,育儿袋里就容纳不下它了,于是才会离开育儿袋,直到一岁半左右,才会正式断奶。

袋鼠妈妈体内有两个子宫,可以保持交替怀孕的状态,每年生产1-2次。有时,袋鼠妈妈会有一个在育儿袋外面的大宝宝和一个在育儿袋里面的小宝宝,而子宫里还孕育着一个等待降生的更小的宝宝。

孕育宝宝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宝宝出生以后,妈妈还要给它们哺乳。在袋鼠妈妈的育儿袋里有两对乳头,一对乳头分泌的奶水中脂肪含量较低,适合刚出生的小袋鼠食用,而另一对乳头分泌的奶水中脂肪含量较高,可以供稍大的袋鼠宝宝食用。

有过照料婴儿经验的人都知道,婴儿的清洁是一件很麻烦但也很重要的事,因为什么都不懂的婴儿往往会屎尿齐发,搞得大人措手不及,所以我们的老祖宗才会有“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吧大的感慨。而小袋鼠的吃喝拉撒全都在育儿袋中,袋鼠妈妈又该怎样清理育儿袋呢?

袋鼠妈妈没有任何的清洁工具,它们甚至也不能用自己的爪子来清理育儿袋,因为尖利的指甲有可能会不小心伤害到幼小的宝宝,而且它们的爪子也无法对育儿袋进行彻底地清洁。袋鼠妈妈用来清洁育儿袋的工具只有一种,那就是它们自己的舌头。

由于小袋鼠的大小便随时会排泄在育儿袋中,所以袋鼠妈妈就要经常打扫这里的卫生,先是用前肢把袋口撑开,再用舌头把袋内仔细地舔舐干净,而小袋鼠的排泄物也都被袋鼠妈妈毫无怨言地吃了下去。

不管对于哪一种生命来说,母亲的形象总是最伟大的。就像袋鼠妈妈一样,也只有母亲在给宝宝铲屎的时候,才能把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做得那么自然而又细心。除了袋鼠,一些鸟类和大熊猫在为宝宝铲屎的时候,也有着同样令人感动的行为。

比如,包括乌鸫[dōng]在内的一些鸟类的亲鸟会将幼鸟的粪便吃掉,亲鸟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为了清洁鸟巢,避免细菌和寄生虫的滋生;二是为了将幼鸟粪便中剩余的营养物质再次利用,减少食物的浪费,也减轻觅食的压力;三是避免它们的天敌循着幼鸟粪便的气味找到幼鸟,而给幼鸟带来危险。

大熊猫妈妈为了避免幼崽的行踪暴露、受到攻击,也会及时吃掉熊猫宝宝的便便。这种行为在人工圈养的大熊猫身上仍然会有体现。

现代社会中,我们人类即便是在有纸尿裤、婴儿湿巾以及各种清洁用品帮助的条件下,给宝宝铲屎依然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而大自然中众多的野生动物妈妈们只能凭借自己的身体去为宝宝铲屎。虽然物种有别,但是精神无二,其中跨越物种而不变的就是“爱”。

原来,世界上最伟大的“铲屎官”就是妈妈。

向人类世界的每一位妈妈致敬!也向大自然中的每一位妈妈致敬!

铲屎小档案

本 名:红袋鼠便便

外 号:水滴

形 状:水滴状

颜 色:褐,深褐

尺 寸:长约2-3厘米,宽约1-1.5厘米

主要成分:苜蓿、苹果、胡萝卜消化后残渣

臭味指数:2颗星

作者简介:螳小螂,博士,科普作家,海洋生态保护推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首批科普专家工作室——李涛海洋文化科普工作室领衔专家,青岛市文联签约作家。曾获得两届中国科普创作领域最高奖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代表作“章鱼兄弟”系列长篇海洋科普文学作品——《金色鳞片》《海旅团与偷音者》《长嘴之痛》。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