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3月重访西双版纳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论坛中心的老领导许智宏院士不在昆明转机,我专程到西双版纳去向院士汇报工作,也有机会参加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学术会议,和众多知名的植物学家们面对面交流。
几年前我曾经两次到访西双版纳,感觉都是走马观花一般,还没有到过植物园。西双版纳在我的记忆中就像一片“荒地”,也是历史书籍中最少记录的地方,偶尔有同学朋友问起我那边的情况,我的反应都非常平淡。
也因为这个原因,我此前对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一无所知,除了偶尔看到那边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过一些视频,我甚至不知道植物园的方位,不知道那里离高铁站有多远。一直到同在版纳出差的清华同系尹师弟找了一个朋友来接我,在路上我才知道要去的植物园在有近五十公里的车程的勐仑小镇。
陪同许智宏院士一同前来西双版纳参会的还与北京大学农学院的刘春明院长,我们因为去年参加在弥勒举行的腾冲科学家论坛生物多样性与现代农业发展论坛而相识,此后又多次见面,已经成了老朋友。我到酒店已经是下午四点半,春明告诉我马上到大堂会合,一起到园子里转转。
这个安排着实让我有一些意外。我知道许院士和春明是坐早班飞机从北京飞到成都,再从成都转机到西双版纳,也就比我早到植物园二十分钟。到大兴机场坐早班飞机,至少凌晨四点就要起床,真的是不辞辛苦啊。
许院士见到我很高兴,距离我们上次在昆明相聚仅仅过去二十多天。寒暄之后,许院士告诉我,这个植物园他已经来过三十多次了,自从他1992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担任副院长开始,算下来也有三十二个年头。这个频度确实有些让我吃惊,更让我吃惊的是来过三十多次后的许院士对这个园子依然保持着如此浓厚的兴趣。
我们从酒店门口的兰花园开始,许院士仔细地观察面前的每一丛兰花和姜科植物。鹤顶兰盛开得正是时候,花白心红,圆柱形的花葶高高耸立着,以最优雅的身姿欢迎着远方的客人。走过一片火炬姜,许院士说他小时候把这种花叫做“瓷玫瑰”。走近一看,这些花束真的精致得和瓷器一样。
我和许院士提起我春节假期去参观过新加坡国家植物园的兰园,他高兴地提起他和春明九十年代初在新加坡工作过一段时间,对那个植物园也有深厚的感情。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1959年由植物学家蔡希陶创建,全园占地1125公顷,是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种类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量最多的植物园。整个园区的形状像一只河水环抱的葫芦,风水极佳,处处体现着自然之美。
许院士告诉我,西双版纳植物园是最好的热带植物园之一,一共收集了14876种植物,真可谓万物生长。能够全部叫得出这些植物名字的,大概只有当年的吴征镒老先生了。
吴征镒先生是当年西南联大植物学家吴蕴珍和张景钺的弟子,也曾在西南联大任教,参加过西南联大“长征”。他是“一二一”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曾同张澜庆等年轻教师在国民党省党部门口为四烈士摆下路祭,确实是一条好汉。后来回到北京,1949年奉调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1958年率科考队在景洪勐龙选点,创建了中国首个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站。吴征镒也举家迁往昆明,出任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一直到了2013年,97岁的吴征镒先生走完了为植物事业奉献的一生。我很遗憾没有和这位植物大师相遇过,只能在他曾经踩过不知多少次的植物园的道路上与他的脚印重逢。
许院士说,龙血树、望天树、板根树、跳舞草...都是这个植物园的宝贝,还有一种树叫“见血封喉”。各种各样的棕榈树、藤蔓也是热带植物园的特色。我们一路漫步,鹿角蕨、见血飞、糖椰、酒椰、假槟榔、董棕、象鼻棕、黄兰、无忧花......这些是我记得的一些树名,每一棵树对我都是陌生而又好奇,舍不得匆匆而过。
一棵棕树的叶子中间,有一只棕雨燕在栖息,这种被称作“软脚燕”的鸟儿终身不能落地,只能在天空和棕树之间来回飞行。
走过王莲池,正在放水清淤,我与王莲擦肩而过。但听许院士讲起王莲的故事,巨大的叶片上铺上木板,一个成人站上去也没问题。
夕阳西下,晚霞的余晖下,我和许院士来到那棵著名的末代傣王刀世勋种下的“印度无忧花”树下。这棵树树冠阔大、枝叶繁茂、鲜花盛放,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傣王的威严。
一个月内踏进两个知名的热带植物园对我也是一种奇遇。说实话,新加坡国家植物园虽然有更好的资金条件和管理水平,处处显得井井有条,但我更喜欢眼前的西双版纳植物园。这里自然和谐的景致让我更觉得轻松和亲切,仿佛和故人相遇。这里原生的植物气息,伴着这些历史的印记,更加让我留恋。或许,也是因为我的身边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已经如此熟悉,才会让自然万物变得如此和谐,少一分则黛,多一分则妖的感觉,一切都是刚刚好。我有些后悔我来迟了。
春天的植物园,天气凉爽,处处鲜花盛开,百鸟歌唱,香气盈鼻,让人流连忘返。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八十多岁高龄的许院士不顾长途奔波之后的疲惫,首先要来看这里的植物;为什么四十二岁的吴征镒,选择回到云南为植物事业奉献一生直到终老。因为这片土地是他们的最爱,他们才是这片土地上万种草木的知音。
作者简介:黄伟,笔名船长,四川泸州人,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16年来到云南在香格里拉、丽江、昭通、普洱、大理等地利用工作的业余时间写作。船长热爱云南关心历史文学,热心公益事业,研究高山植物。云南清华大学校友会成员,参与“腾冲科学家论坛”、“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的筹备组织工作。著有《满城尽带苹果香》《新年的朋友黑颈鹤》《清代游记里的中甸故事》《海西楼记》《永胜大山》《会泽的天空》《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植物史》等文章。翻译了金敦沃德的《云南的雪山》等国外书籍。
来源: 科学家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