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背景
渡江战役前夕,为了阻止解放军过江,敌人下达了“封江”的命令,毁坏了几乎所有的渡江船只。在这关键的时刻,无私的人民群众,不但纷纷拖出早先藏起来的船只,还协助解放军打捞沉入湖中和江中的船只,积极的投入到支前工作中。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的兵锋剑指江南,但急需大批木帆船作为渡江工具。于是,沿江各地,包括巢湖人民都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中,在皖西巢湖分区支前司令部巢湖船舶管理科的统一指挥下,巢湖地区成立了槐林、散兵、巢北和钓鱼4个中队,组织了230多艘木帆船,860多名船工,随时准备送大军过江。
战时的一切都是高节奏、高效率的,不到一个月时间,巢湖地区共征集 750万公斤大米、3000 付担架、有7000多名随军过江的挑工,为支前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图片来源:AR渡江第一船小程序)
渡江第一船始末原由
1949年4月20日20时,渡江战役正式打响。担任第一梯队任务的解放军第21、24、25、27军,率先在安徽裕溪口至枞阳段发起突击。部队乘着夜幕,扬帆起航,奋勇冲向对岸。面对敌人炮火,战士们临危不乱,仅用15分钟至30分钟,就到达南岸,并迅速突破敌人江防阵地。解放军第27军79师235团1营3连302排5班所乘帆船,首先在安徽繁昌夏家湖附近登岸,成为“渡江第一船”。
(渡江第一船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网站)
1959年国庆节前夕,“渡江第一船”成为中央革命博物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批征集、首批列展的重要文物之一。征集小组经过全面调查和多方考证,并依据部队保存的渡江战役船工名册,发现“渡江第一船”应该是——安徽巢湖支前船工张孝华所驾驶的船。
1959年6月,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将此船拨交给征集人员。这艘木帆被称为“渡江先锋船”,船通长1078厘米,通宽248厘米,连桅杆高670厘米,船身有多处弹痕。
张孝华和他的“渡江第一船”
说起“渡江第一船”人们心里会闪过许多人,马毛姐、车胜科,等等。但1959年国庆前夕,那条曾陈列于中央革命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前身,后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的“渡江第一船”,却使人们永远记住了巢湖船工张孝华。
张孝华,安徽省巢湖市(原巢县)银屏镇人,从12岁起随父以撑船为业,饱尝生活艰辛。1949年元月,当时的巢县解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路大军挥戈南下,准备渡江南进,急需大批木帆船作为渡江工具。农历正月初六(公历1949年2月3日),张孝华打破“船民不过元宵节不出航”的旧习俗,按照船舶管理处(地方政府的支前机构)发出的通告,带着独子张友香,驾驶刚改造好的七吨木帆船,赶到集合地。
为了顺利渡江,张孝华和其他船工们在内河展开了水上练兵活动,耐心地传授战士们摇橹、升帆、划桨、掌舵。在随后联合编组中,张孝华的船被编在第一梯队,这个梯队分为两个中队,他被任命为其中一个中队的中队长,负责装运26名战士突击。
(战前准备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4月20日准备渡江。黄昏后,张孝华用黄色油布伪装好船体,8把桨安挂在两舷。不一会儿,战士们身背手榴弹、炸药包,抬着机枪上了船。强渡令下达后,他奋力划桨,率领船队向前猛进。船打漏了,堵住再划;当船队接近南岸时,被敌人发现,子弹密集地向江中扫射。张孝华仍然全神贯注地操舵。为进一步鼓足船工们的勇气,他带头呼起“号子”,一呼百应,声震江空,鼓舞了军民同心杀敌的勇气。
临靠岸时,他一鼓作气,率先冲过枪林弹雨,靠近沙滩。战士们迅速占领滩头阵地,冲垮国民党吹嘘的“天险防线”。
渡过第一组冲锋突击队后,张孝华掉转船头回到北岸再渡第二船,船到江心时,儿子张友香被一颗流弹击中负伤,但他仍不放弃,继续驾橹前进。等他第二次船回北岸时,部队的首长已齐迎劝慰,要他陪着儿子到后方去治疗,不要再渡了,并恳切地对他说:“你已是渡江第一船,为人民立下大功了。”战后,张孝华荣立一等功,获“渡江支前模范”称号。
渡江胜利后,张孝华的名字和他的英雄业绩,在江淮大地传开,又通过《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传向全国各地,也传到了国外。有些解放军战士来信,表示要向他学习。每当提到此事,他总是自谦地说:“我只是几万名渡江船工中的一个,没什么特殊的功劳,只不过是先到一步罢了。”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之际,张孝华作为渡江英雄应邀进京,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在北京逗留了20多天,其间去看了他那条心爱的渡江船,并在现场为北京的中小学生讲述了渡江战役的亲身经历,嘱咐孩子们要牢记革命先烈为解放全中国立下的丰功伟绩。
渡江工具
(土轮船 图片来源:AR渡江第一船小程序)
解放军第11军97团3营战士樊瑞来等创造一种比普通木船快一倍且能正确掌握方向的“土轮船”。
他的办法是:用4块长约5尺,宽约3尺8寸的木板做水轮叶子,把两个水叶子各套成一个十字架,成为两个划水轮,再将两侧船舷上各设一个卡子,将水轮轴钳入轴卡内,轴端设摇把儿,即可在船内隐身摇动。
经过试验,发现木制推进器安装的中点与支点的距离远了点,樊瑞来又把它拉近了一些,便成功了。这种木制推进器划起船来不但比普通船速度快,而且很省力气。当时测试了一下,每小时可行15里,横渡长江不用20分钟即可登岸。
(三角浮架 图片来源:AR渡江第一船小程序)
战士们在练兵时,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才智,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简易救生器材,有的是用葫芦做成的,有的是用竹筒或杉木做成的,还有的是用干稻草做成,形状各异,既有三角形,也有方形、井字形,还有圆圈形等等。这是由葫芦和竹子绑在一起的三角浮水器。该浮水器先是在被第三野战军渡江先头部队练兵时使用,后又随部队第一批渡过长江。
(渡江前夕用于侦查的木盆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这只木盆,长1.7米,宽1.15米,高0.38米。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第27军侦查英雄齐进虎等人到黑沙洲侦察敌情时用过的渡江工具。齐进虎来自山东,这种当地老百姓俗称的“腰子盆”,他和战友以前从来没见过,用它横渡长江天险,艰难与风险可想而知。找到木盆后的几天时间里,齐进虎和战友们在河汊里一边一遍遍地练习,一边等待着时机。在一天深夜,王林芳坐在木盆中央掌握平衡,齐进虎和宋协义在两边划水,两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到达了江北岸边。回到部队后,部队首长非常惊喜,毕竟已经失去联系20多天了。一个木盆都能横渡长江,大家对长江的恐惧感也就消失了,坚定了大家胜利的信心和勇气。另外,侦察到了敌人的情报,这也为27军能够率先突破敌人防线、踏上江南土地奠定了基础。
来源: 数字化科普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