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做好港航气象服务是城市对行业的要求,也与气象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息息相关。
为什么港航气象服务这么重要?
宁波舟山港建有全球最大40万吨矿船泊位3座、国内最大的45万吨原油码头,现有10万吨级以上大型特大型深水泊位32个,核心港区主航道水深在22.5米以上,可通航45万吨超大型船舶,由此“港口基础条件”位居全球第一。宁波舟山港拥有公路、铁路、内河、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是国内运输方式较为完备的港口,支撑多式联运业务快速发展。通过240余条班轮航线连接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港口连通度全球第四,对内对外辐射广。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续4年位居世界第三,港口平时非常繁忙,需要全天候作业。
然而港口地处中纬度地区,地形复杂,岛屿众多,进出港航道长达40海里,是最长、最复杂、最繁忙的航道。同时大风、海雾、雷电、台风等高影响天气频发。为了确保安全,海事部门对高影响天气区域实行管制,据统计每年因天气管制的时间长约1000小时左右。而生产部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总想延长作业时间,哪怕2-3小时的作业期也可能产生上千万的经济效益,而且港口受天气影响的时间缩短以后,可以减少对涉港上下游产业的影响,提升港口美誉度,社会效益明显。
因此这都要求气象部门对港口航道、相关作业等提供针对性、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港口高影响天气有什么特点?
宁波舟山港灾害性天气种类多,且不同区域出现规律有很大不同。以造成低能见度的大雾为例,能见度1km以下大雾,位置偏东的普陀白沙站年均出现时长是698.2小时;核心港区内大榭南、半洋礁等低于200小时;最少的金塘港仅65.6小时,差距有10倍之巨。大风也一样,平均每年7级以上阵风,群岛以东的浪岗和东亭水域高达2000小时以上;杭州湾开阔水面在700~1200小时不等;核心港区水面大风在700小时/年左右,而岸线码头上可锐减至300小时/年以下。不仅出现频率差距很大,而且出现的时间先后也有差距。因此特别需要精细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如何提供气象服务?
气象人高度重视港航气象服务,开展大走访大调查,充分了解海事、港口等相关各方的需求,了解港口不同区域不一样的作业对气象保障的精细化需求。与海事、港口等部门联合发布了3项地方标准,实现气象相关的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应急处置的协调和流程优化。海事部门实现分港区精细化管制;港口部门精准制定“抢风前”、“赶风后”进出港计划,高效开展雾季“二次引航”作业。
组建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攻关,近五年立项了宁波市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等10多个项目,通过融合应用本地化观测资料、管制资料,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释用模式,研制了高时空分辨率的预报服务产品,可以精确到小时级,精细到每个作业片区。举个例子来说,港区的地形走向为西北-东南向,西北大风的影响更明显。受低压影响时,从东南风转到西北风的过程中,对西北大风进行经验性订正的精细化产品,是预报服务的有力支撑,对于港区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除服务产品精确精细,服务方式也更加丰富和高效。台风等高影响天气时,专家入住港口调度中心,开展现场服务,如2022年第12号台风“梅花”影响,9月13日到14日2天派专家,通过分析副高形态、热带系统相互作用等,向有关人员介绍台风“梅花”移动特点、预报着眼点及如何理解应用预报等。紧盯最新动态,与海事、港口加强沟通,随着台风登陆,港口部门于15日早晨开展减风段“抢风后”作业,既保证了安全,又延长了近20小时的作业时间。
什么是二次引航?
宁波舟山港进出航道长40多海里,通常需要航行4-5个小时,主航道等地时常出现团雾,如能见度1km以下的大雾,靠近航道的桃花、白沙站年均出现时长在400-600小时,而北仑、金塘港等码头不足100小时,差距很大。码头一方面出现低能见度天气比较少,另一方面相关作业对能见度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有些船舶如保障天然气运输船“索拉瑞斯”号等航行对气象条件要求高,如果因为小范围的雾航道被封,从而影响预排的重要船舶进港,或致使码头没有充分利用,就特别可惜。
为了提高效率,针对航道有可能出现低能见度天气,提前把船舶引到内锚地等候,等码头有空的时候,即便主航道因能见度低等被封航,也可以把内锚地的船舶二次引航到码头作业,这样使低能见度天气对港区作业影响范围缩小,解决重要船舶的作业需求,从而高效利用码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是宁波舟山港航气象服务的重要抓手。由于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使港口雾季“二次引航”预排成功率由40%增加到70%以上。也依靠这样的“窗口期”,保障天然气运输船“索拉瑞斯”号等按期靠泊作业,每次服务过程均帮助目标船舶提前作业至少半天以上。
总之宁波舟山港需要具有时效性、个性化和可用性的气象服务。港航气象服务将与时代同频共振,伴随着宁波舟山港走向世界、越向未来!
来源: 气象e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