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古今中外、伴随社会发展,人们的欲望、欲念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强烈,由此引发心理不健康甚至是“心病”。古代中国人便提出了专治想不通、心病的“药方”。

中国古代的中医、中草药,是由单味药物治疗疾病逐步发展成多种药物配合、煎煮制成汤液“方剂”,味数越来越多,还衍生出颇具玄学意味用药的“君、臣、佐、使”区分。为治疗某种疾病组合多种中草药的名称、剂量、用法就是“药方”,如清代初期出现医方著作《汤头歌》,记录了中医常用方剂300多个,此后常有人续补、改编、增注。

于是,有人按照方剂的表述,“创制”专门治疗人们心病的“养心方”。

药有十味:好肚肠一根,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若干***,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阳(仁义)全用,方便(行善)***不拘多少。

忌讳九件:贪欲、邪念;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箭中伤;肠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

用药方法:须宽心、锅慢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平等盆研碎,每日三思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

这副药专治:想不通,读来令人目清脑醒。至于用药的疗程,自然须是“终身”!

这个药方版本不一但大同小异。其中表达的道理,不再赘述。真想治自己的心病,就一定要个人去感悟

这个药方出处已无法考证,主流说法:一是传说为唐代医术高明的僧人天际大师(石头和尚)所创,说它出自僧人或佛教信徒之手倒是极有可能;二是传说最早藏于“华亭寺”,该寺在云南省昆明市华亭山、始建于元朝,最早或可追溯到宋代大理国时期。两个传说均无凭据,但它确早已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后世效仿之作很多。

近代最为人熟知的效仿,当数传统相声中“贯口”作品《洋药方》了,但它是反说,主要是讲“病症”或忌讳,诸如:没品行、没良心、没人味;不憨厚、不服劝、不学好;拍马屁、抱粗腿、捧臭脚;六亲不认、吃里扒外、见钱眼开;狼心狗肺、鼠肚鸡肠、不合人道等等。治这样一些缺德病的“药方”倒很简单、一味药“枪毙”,难怪称洋药方!**这样表达显然不合“佛心”,虽说得痛快、却近乎市井谩骂,**艺术性不强。

而我们这些生活在“浮躁”之中的现代人,还是要好好学习、“服用”古代大师的这个养心药方呀!

来源: 苗青滨海新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