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史

白花蛇草因其花色白,叶细瘦如蛇舌,故名“白花蛇草”。7白花蛇草,又叫蛇舌草、二叶葎、竹叶菜、蛇利草。

形态特征

一年生无毛纤细披散草本,高20-50厘米;茎稍扁,从基部开始分枝。叶对生,无柄,膜质,线形,长1-3厘米,宽1-3毫米,顶端短尖,边缘干后常背卷,上面光滑,下面有时粗糙;中脉在上面下陷,侧脉不明显;托叶长1-2毫米,基部合生,顶部芒尖。花4数,单生或双生于叶腋;花梗略粗壮,长2-5毫米,罕无梗或偶有长达10毫米的花梗;萼管球形,长1.5毫米,萼檐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2毫米,顶部渐尖,具缘毛;花冠白色,管形,长3.5-4毫米,冠管长1.5-2毫米,喉部无毛,花冠裂片卵状长圆形,长约2毫米,顶端钝;雄蕊生于冠管喉部,花丝长0.8-1毫米,花药突出,长圆形,与花丝等长或略长;花柱长2-3毫米,柱头2裂,裂片广展,有乳头状凸点。蒴果膜质,扁球形,直径2-2.5毫米,宿存萼檐裂片长1.5-2毫米,成熟时顶部室背开裂;种子每室约10粒,具棱,干后深褐色,有深而粗的窝孔。花期春季。

药材性状:全体扭缠成团状,灰绿色至灰棕色。主根细长,粗约2mm,须根纤细,淡灰棕色。茎细,卷曲,质脆,易折断,中心髓部白色。叶多皱缩,破碎,易脱落;托叶长1-2mm。花、果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花常具短而略粗的花梗。葫果扁球形,直径2-2.5mm,室背开裂,宿萼顶端4裂,边缘具短刺毛。气微,味淡。4

分布范围

产于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安徽、云南等省区;多见于水田、田埂和湿润的旷地。国外分布于热带亚洲,西至尼泊尔,日本亦产。喜温暖潮湿环境,需要充足的阳光,不耐干旱和积水,以疏松、肥沃的腐殖质壤土为佳。10

育值技术

白花蛇舌草一般以条播和撒播两种方式繁殖。10

整地与施肥

选地势高,排水好的田块,精耕细作。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土杂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钾肥50公斤。然后作畦,等待播种。

播种

白花蛇草用种子繁殖。分育和移栽两步进行。也可直播。播种期为春播。育苗 播前先用耧在整好的畦面上开成浅沟,再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浇水保墒,以利出苗。每亩播种量2公斤。齐苗后,加强田间管理,培育至秋后即可移栽。移栽 于秋后,将白花蛇草苗按行株距20×1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浇水保墒,以利成活。直播 播前先用耧在整好的畦面上开成浅沟,再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整好的畦面上, 用耙反过来耙平,使土盖没种子。浇水保墒,以利出苗。每亩播种量1公斤。

田间管理

白花蛇草齐苗后注意中耕除草。干旱天气立即浇水,阴雨天气及时排水。直播田,苗高10厘米时按行株距20×10厘米定苗。并追肥一次: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磷酸二氢钾10公斤。

收获与加工

白花蛇草于秋后果实成熟后及时采收。将成熟了的白花蛇草用镰齐根割下,晒干即可入药出售。亩产量300公斤。

病虫防治

白花蛇草病虫害较少,如若发现,按常规方法及时防治。地下害虫用辛硫鳞配毒饵诱杀。

主要价值

《潮州志》记载:“茎榨汁饮服治盲肠炎有特效,又治一切肠病。”白花蛇草主要治疗阑尾炎、痴疾、痛肿疗疮及蛇毒咬伤等;11还有抗肿瘤、增强免疫的作用。白花蛇舌草还可抗化学诱变。12其成药味微苦,甘,寒。入胃、大肠、小肠经,苦寒清热解毒,甘寒清利湿热,对痈肿、咽痛、蛇伤等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作用。一般用于治疗疮毒、咽喉肿痛、肠痈腹痛、毒蛇咬伤,也用于热淋涩痛、小便不利。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白花蛇草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实乃“清热解毒”之良药。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3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消痈,利湿。3

内服:煎汤,15—60g,鲜品加倍;或鲜品绞汁。外用:适量,捣敷使用。3

化学成分

含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β-谷甾醇-β-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等。4

来源: 百度百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