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五味篇》指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人体以胃气为本,脾胃的消化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人的抗病能力,所以在治病或养生中,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保护“胃气”,即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三分治,七分养”,胃病更是如此。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养胃呢?

一、饮食

李时珍在《濒湖脉诀》里写到:“痰生百病食生灾”,饮食关系着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一旦饮食出现了问题,大概率意味着人体也会出现不适或病变。

1、饮食需有节

胃有三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寒性的蔬菜水果食物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同时,生的食物不洁净,也会引起脾胃的不适。

《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度食用醋、蒜、辣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或者过度贪食肥甘厚味的食物,既易直接损伤食管、胃腑,又易导致胃气不降,从而出现胃痛、呕吐、痞满等症状。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定时定量就餐,不贪食,顺应自然规律。平时饮酒亦需节制,酒性味辛热,过度饮用既易损伤胃气,耗损阴液,又易腐伤胃肠。

2、食材选取宜荤素搭配

生活中有些胃不好的人拒绝吃肉,只吃素食。他们认为肉类食物不好消化,吃肉不利于胃健康。

然而,素食通常缺乏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酸等营养素,而胃黏膜的修护和更新都需要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因此,胃不好只吃素食是不妥的。

胃不好的人也应该适当吃一些动物瘦肉、鱼肉、蛋等,并尽量采取炖、蒸等烹饪方式。

3、喝粥宜适量

民间有“喝粥养胃”的说法,很多胃不好的人会选择喝粥甚至是长期喝粥来养胃,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虽然粥具有软、淡、黏等特点,易于消化吸收,但是喝粥省掉了咀嚼的过程,减少了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唾液中的淀粉酶是有助于消化的。

再者,粥水分多,会稀释胃液,不利于其他食物的消化吸收。

所以胃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粥,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细嚼慢咽。健康的人更不要长期以粥为主食。

4、专心吃饭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边看书边吃饭,殊不知,这种吃饭方式很容易损害胃健康,引发胃病。

因为我们看电视或书时,大脑处于工作状态,这就需要大量的血液来支持脑部运转,而胃也需要血液来维持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大量血液流向脑部,那么胃就会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使食物难以被充分消化,从而引发消化不良等。

因此,我们要养成专心吃饭的好习惯。

二、运动

常言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老老恒言》也说:“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步所以动之。”意思是饭后缓步行走,可以帮助脾胃消化,有益人体健康。

散步还可以促进消化腺分泌和肠胃有规律地蠕动,能增进食欲,预防便秘。散步还助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全身和肠胃功能,对消除腹胀、嗳气,促进溃疡愈合也有一定的作用。

散步的时间根据自身情况而定,最佳时间是饭后和清晨,以达到稍稍出汗的程度为宜,这样能起到锻炼的作用。饭后不要立即散步,最好休息半小时。早上散步,可以选择风景优美的公园、林荫小道或郊外等场所。

平时闲暇的时候也可以做些广播体操、八段锦、太极拳等对身体有益的运动,不必大汗淋漓,只需微微发汗,使气血流通,便可达到濡养全身的效果。

三、劳逸

脾胃为后天气血之本,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身心常常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而一休息下来又不知该如何放松,长时间坐着或卧着玩电子产品等。

事实上,过劳或过逸都会影响脾胃功能而发病。

过度劳累,比如长期熬夜工作,可耗气伤脾,致使脾胃运化迟滞,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不思饮食或食后难以消化等症状。

过度安逸,尤其是长时间卧床或久坐,可使胃肠气机停滞、运化无力,时间长了容易导致人体消化功能减退,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秘等问题。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是养生根本。

四、情志

在中医看来,人的情绪与脾胃病紧密相关。过去老年人常常说不要吃“压气饭”,不然会格外伤身,得很多怪病。

什么是“压气饭”?就是在生气的时候勉强进食,这个时候肝气横逆,咽喉又为狭窄之处,饭在咽中欲下而不得下,噎嗝难受,勉力压下去后,又因肝气犯胃而无力消化,食与气相结,愈加胀满难化,进而影响五脏六腑。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位满面愁容、恼怒抑郁的人大概率肠胃是不太好的。这是因为在中医五行中,肝属木,胃属土,情绪的发泄或者郁闭和肝气密切相关,木的贼气会压制土的功能。

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利,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就会发为痞满。并且胃不和则卧不安,人的睡眠也会受到影响。将养胃变成一个自然而然的意识和习惯融入到生活中来,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收获一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