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除夕节,守岁筳开听颂椒。

对于国人而言,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莫过于除夕的年夜饭。

外出的家人在除夕前赶回家,如有未回者,家人就在餐桌上留个空位,摆双筷子,以示团圆。所以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团年饭。

有鉴于此,年夜饭自然非常丰盛,鸡鸭鱼肉,荤素搭配,果蔬齐备,美酒佳肴,数不胜数。年夜饭之外,北方人煮饺子,南方人配以年糕等小食,各有千秋。

图片

图源:千库网

年夜饭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简单粗糙到初具规模再到完全成熟的过程,其变迁原因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息息相关。

汉晋时期 简单粗糙

除夕起源于年终祭祀活动,与祖先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秦朝及以前,除夕并不是指十二月最后一晚,其中商朝为农历十一月最后一晚,周朝为农历十月最后一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为农历九月最后一晚。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低,蔬菜、水果种类较少,普通百姓及一般小贵族都被吃素,除夕的年夜饭不过比平时准备量大一些。

据载,百姓多把粟、黍、稷(此三种即小米或黄米)加量煮熟做成年夜饭,一则让家人多吃一些,二则预示来年有余粮,不为吃而发愁。

公元前104年,经史学家司马迁等人提议,西汉武帝下令制订《太初历》,正式确认以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要举办祭祀活动,除夕即为腊月最后一晚。随着地主阶级的兴起,为了激励佃农第二年继续用心耕种田地,地主在除夕备好酒食,招待佃农、管家等人。这就是年夜饭的雏形。

图片

首次提出“腊月”的太初历,此为《史记》原文(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魏晋时,除夕守岁、吃年夜饭的习俗基本形成。晋朝时,普通百姓家的年夜饭十分简单,几个小菜,一份羊肉或猪肉,一壶屠苏酒,一家人围坐一起,就算过年。屠苏酒是年夜饭必备,由黄酒里加腐草、桔梗、花椒、细辛等浸制七天而成,具有温阳、祛风、散寒等功效。

唐宋时期 初具规模

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年夜饭在唐宋时初具规模。

唐朝国都长安的市民把年夜饭分为三个程序:

第一程序是喝椒柏酒(即用花椒、柏树叶分别浸制的酒),是改良后的屠苏酒,有祈愿祛病长寿之意;

第二程序是上“五辛盘”,所谓五辛,是指带着辛辣味的五种小菜,分别是大葱、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即香菜),后世个别小菜有所变化;

第三个程序是上以羊、鱼肉为主的荤菜。第三个程序有两点要注意:一是餐桌上不能有鲤鱼,因为当朝皇帝姓“李”;二是餐桌上不能有牛肉,因为牛是耕田的主力,杀牛者要被处以重刑。

图片

唐朝的五辛盘(图源:中国饮食文化网)

宋朝时,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年夜饭变得丰富起来,其中最突出的是荤菜。

第一荤菜是羊肉。随着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期间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养羊规模扩大,羊肉成为宋人餐桌的主菜,类似现在的猪肉。史载宋真宗时宫中一年要杀数万头羊。

除羊肉外,宋人年夜饭必备的荤菜即“脍鱼”,寓意“年年有余”。脍本意是为切细的肉或鱼,宋朝时专指“生鱼片”。脍鱼制作方法如下:取大鲤鱼或鲈鱼的脊肉,切成薄片,辅之以韭花、陈醋、椒盐等,年夜饭桌上生吃即可。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宋朝宫廷的脍鱼包括“红丝水晶脍”“鲜虾蹄子脍”等数十种,深受皇家贵族喜爱。

图片

类似于今天的生鱼片,图源:千库网

明清时期 南北分差

年夜饭的讲究和完全成熟在明清两朝,具体表现为南方汤圆、北方饺子的格局得以形成。

汉朝医圣张仲景(河南南阳人)发明饺子只是逸闻,史籍记载唐朝时才有饺子的雏形,宋朝时人们称之为“角子”,元朝时人们称为“扁食”(老北方人还这样称呼)。相传,北方人吃饺子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出身民间的朱元璋称帝后,不习惯宫廷菜,遂把饺子列为主菜之一。饺子成为北方的过年符号,河南、山东等地的年夜饭都以饺子为主。欢聚一堂包饺子,成为北方最温馨的亲情记录。

南方人多才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科举殿试录取的52人全是南方人。心思巧、爱讲究的南方人认为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吉祥之意,符合人们的辞旧迎新的愿望,所以年夜饭以汤圆为主。

清朝时,由于游牧出身的满族人喜欢肉食和乳制品,所以提倡年夜饭做得丰盛,正月初一再吃汤圆或饺子。这一习俗延续到现在,其中南方人保持最好,即做一大桌年夜饭,把吃汤圆放到正月初一早上。

据清宫膳食档案载,乾隆四十九年年夜饭包括猪、鸡、鸭、鱼、虾、羊、鹿、牛等荤菜六十三品,配果八品、点心包子十二品、南北小菜四品,可谓丰盛至极。这顿年夜饭就是著名的“满汉全席”的雏形。皇家如此,民间自是效仿,年夜饭从“饭”转移到“菜”,从而奠定了民国至目前年夜饭铺陈、丰富、炫技的基本特点。

图片

图源:中国饮食文化网

不得不说的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诞生了“年夜饭”一词。苏州文士顾禄《清嘉录》载:“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

小食搭配 瓜果为辅

如果说荤素菜是年夜饭的主色调,那丰富多样的小食和美味可口的水果则是年夜饭的最好装点。

年糕是年夜饭的代表小食之一,因谐音“年年登高”而受到人们喜爱。年糕通常用黏性作物(如糯米等)做成。著名食谱《食经》告诉我们,1600多年前南北朝人就把白茧糖(即年糕的前身)列入年夜饭的菜单。时至今日,年糕依然在南方流行。

图片

红豆年糕(图源:美食天下网)

唐宋人对年夜饭的小食颇为讲究。据《武林旧事》载,北宋都城汴京的小食即有蜜煎、糖煎、胶牙饧(即麦芽糖)等。

时代不同,国人在年夜饭上享受的水果也不同。汉朝以前,年夜饭餐桌上的水果有桃、李、枣等。汉张骞通西域,带回的葡萄、石榴、胡瓜(即黄瓜)等,让年夜饭增色不少。明清时,随着欧洲各国殖民者的到来,西方的菠萝、草莓等水果陆续传入我国,年夜饭的水果自成体系。

过年不能或缺的仪式感

时代在变,国人对年夜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城里人喜欢选择在酒店或餐厅用年夜饭,特别注重用餐环境;农村人则在家里置办丰盛的酒席,一边觥筹交错,一边欣赏春节联欢晚会,全家人其乐融融,是为一年中最为幸福的时刻。

图片

图源:千库网

不管如何变,年夜饭依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家人提供情感交流的机会,还是辞旧迎新之际的重要仪式,寄托着国人的美好愿望,这是两千多年以来,年夜饭最厚重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文章《春节吃食的由来》,作者李平,《现代农业》2003年第2期

2.图书《春节与除夕》,作者陈秀伶、董胜,吉林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3.论文《除夕祭祀风俗文献研究》,作者袁萌,《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4月

作者:魏德勇 广东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