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之后,为什么会越来越冷了?

按理说,冬至之后日照时间会加长,为什么日照时间长了反而感觉冷了?

从冬至到第二年的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半球移动,但能量的恢复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冬至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北半球吸收的太阳能量有所增多,但这些能量只能使亏损的能量“赤字”减少一些。

在这个期间北半球每一天的能量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因此每天的温度都要下降一点点,所以我们会觉得越来越冷。而若北方的冷空气南下,这期间温度将会进一步降低。

夏至和冬至之时并不是一年中最热或最冷的时候。由于热量的缓慢亏损,在冬至之后的第三个九天才是数九隆冬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即长辈口中念叨的“三九四九冰上走”。

虽然冬日里的温度偶有回升,但朋友们不要轻易换下棉裤,未过“三九四九”仍需防范寒潮降温。待九九八十一天之后(冬至后的第九个“九天”),方可衣着轻便,拥抱春意。

图片

图源:veer图库

中国科学家如何攻克盐碱地难题?

我国虽然粮食产量巨大,但是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已经逐渐成为大量进口粮食作物的国家。

为了实现粮食的保产、增产,除了通过育种和农业科技提升单产外,另一个方法就是增加耕地面积。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在19亿亩左右,但是耕地进一步增加的空间有限。科学家把关注点放在了一类特殊的后备耕地——盐碱地。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曹晓风院士团队与黑龙江省农科院草业研究所合作,从800多种植物资源中成功选出了极耐盐碱的豆科绿肥/饲草“田菁”,并选育出中科菁田菁品系,在重度盐碱地上成功实现了高产。

之所以选择田菁,是因为种植田菁并翻压还田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养分,另一方面田菁的固氮作用能为土壤补充氮肥。除了养地外,田菁草质柔软,蛋白含量高,初花期粗蛋白高达20%以上,能为牲畜提供非常高的营养价值。

曹晓风团队根据我国盐碱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多变的特点,正在针对不同的区域,打造适合的田菁良种和栽培方法。相信随着我国农业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自古以来无法耕种的盐碱地,终有一天也会变成沃野良田。

图片

这可不是天降瑞雪,而是地生白盐(图源:flickr)

手上长倒刺,不是缺维生素?

一到秋冬季,不少人手上就开始此起彼伏地长倒刺。一直流传一种说法:“长倒刺是缺维生素”,但其实并无研究表明其与缺乏维生素有关,主要与皮肤屏障的功能受损有关。

指头上会长倒刺的小片区域,名为甲周皱襞,其主要功能就是包裹、保护甲母质,以保证甲板健康生长。该处皮肤组织里,毛囊、皮脂腺的分布极少,因而皮脂膜本就很稀薄。遇上气温骤降的秋冬季,皮脂的分泌量还会进一步减少,皮脂膜甚至会缺失,裸露的角质层变得容易受损。

倒刺的形成机制也很简单。当我们日常活动手指时,甲周皱襞会被反复拉伸,再加上数不清的局部摩擦、碰撞,角质层就有可能绷不住而裂开,最终形成甲周倒刺。

目前并无任何医学研究证据证明,甲周倒刺与营养缺乏或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手指长倒刺与“缺乏维生素”之间的关系,纯属子虚乌有。因为手指起了几块皮,就得检测维生素水平的做法,真的大可不必。

图片

内容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微博、科学大院、科普中国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来源: 中国科普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