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2023年,中国航海博物馆依托场馆优势,扎实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将科普融入博物馆观众服务的日常;在全国科技活动周、7.11中国航海日、全国科普日等重点时段,推出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活动;组织相关赛事活动,如全国航海科普知识竞赛、上海航海模型公开赛等,寓教于乐普及航海科技知识。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不断拓展新媒体宣传平台,覆盖受众人群约600万人次。

2023年7月,我馆王煜副馆长入选首批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普大使,在学会统一领导下,一方面身体力行发挥好科普大使的自身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引领中海博科普团队开展工作。完成重点课题《中国传统舟船文化遗产调查》并出版,为舟船科普提供学术支撑;带领中海博专家讲师团,根据上海市人社局专家服务基层和乡村振兴帮扶要求等,赴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北蔡中学、康桥社区等学校、社区开展基层文化服务,惠及人次近2万;争取上海市科协的支持,在年度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增设了航海专题奖项,引导青少年进一步关注航海、投身航海。

具体情况如下:

(一)常规科普活动

一是举办全国航海科普知识竞赛、上海航海模型公开赛、上海市青少年建筑模型锦标赛、上海市青少年模型设计制作竞赛、第七届航海生活节等科普赛事活动,参与人数逾10万人次;二是结合传统节假日、航海相关节日和临时展览,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474场、19021人参与;三是打造“大思政”课堂,深耕“馆校合作”9个子项目,新增11所签约学校,在3所学校建立“航海角”展厅;四是联合市内15所高校开展“星火远航”志愿服务项目,赴10个省市开展讲座和教育活动42次,受众逾5000人次。

(二)全国科技活动周

2023年5月18日至5月31日期间,以“探秘深蓝——热爱航海崇尚科学”为主题开展科技周活动,主要由海洋预报小主播、科普打卡赠海螺、海洋科学小实验、海洋秘宝鉴赏会、海洋秘宝微展览、海洋科考面对面、馆外科普巡展和航海云课堂8大活动矩阵组成,共计2500人参与。

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实行成人门票半价优惠,累计到馆参观人数15395人。在线下活动的现场,能明显感受到人民群众对日益丰富科普活动的欢迎,以及青少年群体对多彩的科技周活动的参与朝气。

此外,还在线上开展了航海云课堂和海洋秘宝鉴赏会直播活动,参与人数18万人次。中海博官方微信、微博、微视号、抖音号等,对科技周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微信5条,视频号1条,并借助澎湃新闻外部媒体同步直播,扩大线上宣传覆盖面。

(三)全国科普日活动

2023年9月16日至2023年9月23日期间,中海博举办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青少年航海科技教育(一起动手吧+航海STEM课程)、航海科普大使进校园(中海博讲师团基层服务)、航海名家进校园(航海文化零距离)、航海科普夏令营(科创少年F5-550遥控帆船)、航海科普研学游(三大临展研学打卡),以及线上科普系列的云上科普日(全国名家专场航云课堂+海贝贝小课堂)等活动,参与人数近2万人次,进一步加强中海博在航海科普上的影响力。

(四)线上科普传播

设立网站、微信、微博、视频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2023年微信公众号发布科普图文180篇,视频号、抖音等发布视频作品100个,视频号、抖音、微博等平台开展直播52场,累计总浏览量600万次。开展“航海云课堂”直播13场,收看3.6万人次;借助喜马拉雅平台,更新《听科普》《沧澜航程:中国近代航海史话》音频共70期,专辑累计收听量约6400次。围绕临展,拍摄制作“一分钟看展”系列科普短视频,《寻巴记》7集、《探秘深海-海贝贝知识小课堂》7集、“江海共潮生”《文物说》《专家说》16集。

(五)志愿服务活动

“传播航海文化,弘扬华夏文明,践行志愿精神”是中国航海博物馆建成开放至今志愿者队伍秉承的理念。十余年来,中海博累计注册志愿者超过2000人,当前在册人数近千人,累计时长超7.5万。2023年度新招募62位长期志愿者,通过“海博有约”及组建高校志愿者团队,新招募短期志愿者超过500位。全年共发布22个志愿服务项目,累计服务时长17591.5小时。

(六)科普经费及人员情况

2023年,中海博科普活动经费为650万元,专职科普人员45人,兼职科普人员10 人,科普志愿者100人。

二、特色工作

(一)航海科普讲座与出版物

立足航海特色,注重科研策源,目前开发有《沿着航路看世界》《水下考古及文物保护实践》《物说航海: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中国古代航海文明》《别具一格:中式帆船的设计与建造》《丝绸之路上的美食》《跟着船长去航海》等涉及博物馆、文物、海丝、舟船、考古、航海等多方面的主题讲座二十余个,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面向社会发布菜单式课程服务,为社会公众全面了解中国航海历史与文化提供多维度视角,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转化,也是文化服务的拓展延伸。

强化科研立馆,馆刊《国家航海》入选CSSCI收录集刊(2023-2024),出版馆藏研究丛书《云帆万里: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选粹与释读》,推进《黄浦江古今地图集》出版项目,参与《中国港口史(综合卷)》编纂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申报并确定“航运江南”等展览选题。

(二)航海特色临展

围绕展示中华文明、服务“海洋强国”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中韩航海文化交流等主题,举办“寻巴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系列展•贰”“江海共潮生——长江与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域外遗珍:漳州窑瓷器特展”“海珍百品: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图片展”等8项临时展览。推动展览输出交流,以馆内原创精品展览为核心,先后向中山博物馆、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深圳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文博场馆以及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等单位输送展览。

三、问题不足

(一)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受限

中国航海博物馆虽然在航海领域有专业讲师团、科普活动策划团队以及科普宣传团队。但缺乏全能性优秀科普专员。在科普培训上,获取专业科普培训的途径有限,使科普人才队伍团体的科学素质提高受限。

(二)科普硬件传统化

受资金限制,我馆缺少大型科普仪器和小型科普实验展示器材,在科普课件、科普互动体验项目上的硬件依旧传统,不能对标前沿科技,降低了观众互动体验感与科普吸引度,使科普效果打折扣。

(三)宣传范围有局限

我馆主要打造的宣传阵地为自媒体平台,尽管在2020年在科普中国平台创建账号,但在因内容深度以及航海领域知识受众的影响,传播范围具有局限性。

四、工作建议

中国航海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基地、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希望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支持下,发挥航海类科普资源优势,尽到公益性场馆职责,为推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作出应有贡献。对此,就科普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希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发挥在航海科普方面的统领协调作用,在做好科协对各科普基地的规定活动外,由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牵头,组织各地教育基地分支机构及其依托单位联合举办具有航海特色的科普活动,进行教育基地系统内部科普活动的共享、联动,形成科学普及机构间的合力,在共同发展中做好科普事业。

其次,希望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促成下,由地方科普基地、分支机构作为推荐主体,参与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举行的各类航海科普活动及相关评比活动。藉此提高基地与分支机构及其依托单位之间业务的融通和联动。

此外,建议由基地科普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科普基地、分支机构及其依托单位相关科普工作的指导、咨询和建议,以提升后者开展相关科普活动的权威性和专业度,提高专业领域科普学习能力和实际工作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合力开展科普工作管理者和基层科普工作者(科普社区、场馆基地)培训,提高管理、决策工作能力和获取和利用科普资源开展工作的能力。

最后,由于中国航海博物馆地处偏远,希望能够在品牌项目建设上提供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助力中国航海博物馆擦亮“航海文化”金字招牌,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航海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来源: 中国航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