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科普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

(一)2023年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情况。

1、开放情况:2023年富国海底世界全年对公众开放;开放科普展陈面积3500平米,展出展品6000件;新增科普展陈面积60平米,新增展品40件;外出临展300平米,展品300件。

2、接待人数:2023年全年(截至11月30日)游客人数:52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5.6万人次;接待学生团体:3.5万人次,科普讲座170场:科普实验 350场次;接待朝阳区社区居民走进场馆:15场次, 582人次,开展主题宣讲活动 15 场次;科普进社区活动开展16场次,参与活动人数5000人次。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1、开展“双减”科普进校园情况:2023年开展助力双减科普进校园活动:11场次,参与人数上3500人次;开展科普巡展进校园2场次,共计14天,参与师生人数1.3万人次。开展科普宣讲10场次,科普讲座2场次,参与人数900人次。

2、“双减”科普课程开发情况:2023年组织我馆科普研发团队开展配合“双减”工作的配套海洋生物研学课程研发。研发工作围绕着服务“双减”以传播科学思想方法为核心,通过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鱼类的形态变化与环境的因果关系,理解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拓展校本课程内容,同时可以很好地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共研发6节课程《鳞片鱼类的护甲》《皮肤鱼类的防护服》《色彩大师—鱼类》《水陆切换—鱼类辅助呼吸器官》《鱼类的馈赠—颌的故事》《鱼类体型的晋级》。

3、进校园科普资源开发情况:2023年我馆将科普进校园升级为海洋科普进校园,通过展教结合的形式将更多的科普资源投入校园科普教育服务。2023年我馆开发制作200件海洋生物标本展品,研发移动科普生物展示缸10套,展示活体生物30种,150只;科普展板20块,巡展的展陈面积200平米。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 全国科普日活动:2023年科普日期间开展以《绿色水产 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水产学会的资源优势和富国海底世界的平台优势开展水产行业科技信息化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发动行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科普活动,利用线上平台最大限度地拓宽科普宣传的覆盖面,利用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多元的宣传形式,为青少年提供我国水产科技发展、水产食品安全和行业绿色可持续性发展前景等科普宣传。科普日期间参与活动的清华附中师生共1600人次,参与水产知识科普宣讲人数400人次,现场发放宣传品1000份。富国海底世界在场馆内举办为期一周的参与《绿色水产•健康生活》宣传活动,共举办活动10场次,参与人数2000人次。组织10位专家开展线上科普直播活动共举办10场次,累计观看量:31万人次,科普日期间自媒体发布宣传软文1篇。活动受众满意度92%。

2. 科技周:2023年科技周期间我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亲子体验活动:作为北京首家区级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富国海底世界承担着救护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光荣职责。成立三年来我馆救助了百余只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同时我馆还肩负着向本市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义务宣传水野保护相关知识的义务。因此科普周期间我馆针对亲子家庭,开展以《大海龟我们的朋友》为主题的系列亲子活动。共设立了3项亲子活动:科普小游戏-《海底寻宝》;科普知识竞赛《海洋生物知识王》;科普体验—《海龟大厨》。让游客在寓教于乐中了解水生野生动物的相关知识,唤起他们的保护意识,积极加入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志愿活动中,活动执行15场次,参与人数4700人次;发放宣传品4000份。

3. 其他科普节日科普工作:2023年我馆在《学雷锋日》开展科普志愿者服务活动(2次)服务人次约100人次;《世界水日》开展《清洁海水、帮助海洋》专场活动,参与活动人数约50人次;《4.22地球日》,开展为期6天参与受众超过6万人次,发放海洋科普宣传材料十万份;海洋日期间在海淀区石油附小开展《鱼类的体色》的海洋研学课程,全体四年级近500名学生参与课程学习;6月10日开展“探秘蓝色星球”朝阳区中小学生海洋主题教育展示实践活动。接待几百名来自朝阳区的中小学参赛的学生。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1. 线上科普资源开发情况:2023年我馆在科普中国网站发布科普短视频资源200条,科普图文75篇;抖音平台发布短视频296条。观看量共计160万人次。

2. 科普直播及自媒体科普宣传:2023年我馆在抖音平台开展科普直播23场次直播时长共计23小时,观看量55万人次。发布自媒体软文135篇,观看量共计64万。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2023年我馆共开展科普志愿服务13次,招募志愿者46人,开展志愿者培训3场次,在志愿北京发布科普志愿服务信息3次。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2023年富国海底世界年度科普经费244万,其中政府财政资助27万。科普专职人员10名,科普讲解员8名,场馆科普兼职人员27名,科普志愿者120名。

二、特色工作

《海洋科学巡展—跟随海洋大咖学科学》

2023年4月—9月期间我馆承办北京科学中心科学巡展工作,充分利用海洋馆的生物展示繁殖优势,策划以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海洋科学探索为内容的科普展示活动和配套的科普探究课程,在本市中小学校、社区、地铁等其他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开展5次巡展,每次展陈面积300平米,巡展共分为:《科学·海洋》《多彩·海洋》和《智慧·海洋》3个模块内容,以展览展示和互动体验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活体海洋展示缸、珍稀水生生物标本、图片、定制模型、互动展品和科学实验等形式展现展陈的核心思想。并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树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意识。展陈面积300平米,介壳标本展品250件,生物标本30件;生物活体展品250只;水母生态缸组2套;水陆两栖生态缸4组,通过巡展的展陈与配套的互动课程,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的让参与者了解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以及海洋生命科学发展的相关知识;更好的弘扬科学家探索自然,不懈奋斗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巡展活动共5场,每场7天,共计参观人数约18.5万人次,开展志愿讲解200多场,累计参与人数超过10000人次;开展教育活动19场,参与人数1500人次,发放活动材料包500份,发放宣传品15000多份。在北京二中经开学校和清华附中永丰学校的两场巡展受到了师生的高度评价,他们不仅参与的热情很高,同时反馈也非常的好,都希望类似的科普巡展活动能有机会在学校多举办几次。此次科学巡展,历时五个月的时间,充分发挥了我馆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开拓科学普及的深度和广度,提升首都民众的科普素养是首都科普场馆工作的重中之重,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海洋科普不能只局限在场馆,要将海洋科普送到公众身边,让广大受众在学校、社区、公共场所都可以及时、便捷的接触到海洋科普宣传教育,将科普知识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在学习、生活、娱乐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了解国家经略海洋的重要意义,海洋生态保护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基础地位,将海洋意识广泛地融入社会大众的思想中,行动中。自觉、自愿地参与我国海洋保护与开发的工作,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三、问题与不足

我馆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以下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1. 科普经费及资源限制:受疫情影响2023年我馆科普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资金和人力不足的影响,导致部分科普活动的规模和形式受到一定的限制。

2. 科普工作形式和内容有待创新:目前我馆科普内容特别是针对学生团体的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往往侧重于传统科学知识的普及,而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创新海洋科普内容的需求增大,这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科学知识的关注和兴趣逐渐增加。为了满足公众对创新海洋科普内容的渴求,下一步我馆将在更新活动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开展特色实践活动等方面开展科普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工作:

3. 线上传播渠道利用不足:目前我馆科普工作的传播渠道,主要依靠传统的媒体、讲座、展览等形式,而新兴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传播渠道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难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2023年我馆虽然在线上科普资源发布上加大力度,但还远远不够,下一步我馆将与多平台展开合作,将线上科普做成品牌化产品,扩大覆盖面。

4. 我馆科普反馈机制不完善:科普反馈机制一直是我馆科普工作的薄弱环节,科普工作的效果往往需要通过公众的反馈和评价来体现,我馆的一些科普活动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反馈,从而无法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下一步我馆将以科普制度的形式规范科普活动的受众反馈意见的收集整理工作,成分利用每场活动的受众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我馆科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四、工作建议

建议希望能够加强全国科普基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共同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我们希望能够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普交流活动,如科普论坛、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等,以促进不同基地之间的合作与经验分享。此外,能够开展科普内容与形式的培训工作,提高科普基地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邀请一些专业的科普机构和专家,为大家提供有关科普内容策划、科普形式设计、科普传播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各个基地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我们相信,通过加强交流和培训,我们可以共同提高全国科普基地的科普水平和能力,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有趣的科普体验。

来源: 北京工体富国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