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

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自成功认定“2021-2025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指示为指导,积极开展科普基础条件建设、科普团队建设、技术讲座培训指导及科普教育培训活动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2023年科普工作自评简要概述如下:

一、工作情况

1.基地内科普培训场所、相关设施设备和科普教育培训器材运行良好,科技成果科普展板等适时更新,全年向公众免费开放,常态化开展农业科技科普教育培训活动。

2. 以科技特派团科技下乡服务等形式,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科普培训活动,举办了坪上地区优质水稻种植技术技术培训、榨菜育苗及常见病虫防治技术培训、茎瘤芥耕种管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现场培训、青菜头机械直播生产技术现场培训、榨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培训等现场培训23场次,培训1008人次,为重庆水稻、榨菜等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增加人才动力。

3. 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指导活动,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还派遣相关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工作,组织科技人员为重庆市内外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咨询、指导超过330次,有效地传播了科学技术,解决了农业生产上的大量技术问题,实现了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的应用。

(二)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情况。

2023年,基地积极贯彻落实了国家关于教育“双减”的相关政策。与重庆八中、涪陵实验中学、涪陵十四中、涪陵象元小学、涪陵城七校、涪陵希望小学、丰都青少年宫等涪陵区内外10余所中小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强强合作,以“热爱农业,崇尚科学”为宗旨主题,在本科普基地开展了以“从心出发,护航成长”“不负春日好时光,劳动实践促成长”“丹心向党,童心向美”“劳以成己,动以兴国”等为课程主题的系列农业科普、农业实践和社会教育实践活动64场次,接待科普研学学生13600余人,各场次研学活动均成功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普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效果,获得学校、家长及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免费对外开放了基地(渝东南农科院)科研试验地、三峡库区道地药材资源圃、科技创新园(水上植物工厂)等区域并向社会发布开放公告,社会各界50余人次来院参观学习。

2.组织开展了《趣味农业科学 不止热爱》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中小学生农业科普研学活动,活动内容丰富饱满,涵盖水稻种植、无土栽培、植物组织培养、萝卜色素呈色试验、体验蔬果采摘等。来自涪陵、丰都等地的中小学生学生约213人次参加活动,均表示活动生动有趣、学有所得。

3.组织开展了渝东南农科院科技特派团科技下乡活动,举办了“坪上地区优质水稻种植技术技术培训及示范现场会”,为涪陵区同乐镇水稻种植合作社、企业及种植户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参加培训人员63人次。涪陵区科技局、涪陵区农技协联、涪陵区同乐镇政府领导等到场指导。

4.参加涪陵区科技局、涪陵区科协组织的主场展览活动、科技为民志愿服务活动,展示了我院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综合性状最优的早熟茎瘤芥(榨菜)新品种“渝早100”,重金属镉低积累高产香型优质抗病杂交水稻品种“忠香优904”,香、甜、高花青素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涪糯2号”、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菌核病生物防治菌剂等。现场展品反响热烈,超百余人次前来咨询,发放宣传资料300份。

(四)通过基地公众号及视频号发布科普资源信息60余条,依托单位公众号、官网发布农业知识100余条,累计阅读人数达3万人,阅读次数达4万次,转发分享近6000次。

(五)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1.本年度,基地争取到重庆市科普传播与普及项目专项补助10万元,用于基地开发科普产品、购置科普耗材及开展科普活动,此外无其他上级下达的专项经费,由依托单位在年初预算支持基地科普运行经费50万元。

2.根据依托单位科研学科优势,组建了科普传播专家团队,涵盖了榨菜、水稻、玉米等研究领域的科普传播专家20人,均为渝东南农科院从事科技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学历高、年纪轻,其中博士3人、硕士11人,专业技能突出、创新性强,科普教学创作能力优秀。组建了专职科普管理工作团队9人,负责科普工作管理、后勤及一般教学指导。

二、特色工作

(一)开展了本地原创科普活动

1.开展以世界闻名的非遗“涪陵榨菜”为科普内容主体的“走进农业科研,探索榨菜秘密”系列科普活动,积极贯彻落实了国家关于教育“双减”的相关政策。一是课程设计者主要为农科院青年科研人员,制作的课程知识准确性、有效性和趣味性俱佳。二是活动既有榨菜、水稻相关的农业科学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也有非遗手工榨菜制作的生产流程和科学技术,启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是活动结合了农业科研人员的实际创新工作情况,让学生们切实走进了农业科技创新,体会到了真实的科研和科学家精神,更加懂得了尊重科学、尊重创新。

2. 以世界第一作物“水稻”为科普内容主体,开展“水稻的一生”系列科普活动,以“中小学生”为受众,贯穿水稻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通过田间劳作、实验室操作等多种模式开展教学,寓教于乐,学中有玩、玩中有学,让“中小学生”从身边每天都会接触的“米饭”入手,让“中小学生”切实了解“一碗米饭”的来之不易,同时培养“中小学生”对农业、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切实贯彻了习总书记“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二)开展了特色原创科普图文、视频创作

1.个性化科普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要求定制专属活动,满足个性化需求,与中国农科院旗下中环易达公司合作推出了适用于中、小学生的科普研学教育的研学课程体系4套,主题分别为:“大手拉小手,蔬菜一起走”、“植物身体的奥秘”、“引领农业科技 创新自然教育”、“科学精神、实践创新”。

2.多样化科普课程单体。充分发挥依托单位农业科研特色优势,深化开发了以“榨菜、水稻、玉米、胭脂萝卜、中药材等”为主题的农业科研相关科普课程53套,其中“植物组织培养”、“DNA粗提取”等生物实验类课程31套,兴趣活动类课程7套,体验实践类课程15套,形成了多样化科普研学课程单体系统。

3.时效化科普传播资源。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土豆的一生”、“青菜头的一生”、“水果玉米的一生”等农业科学知识及科技成果展板10张,科普教室内展农业小百科23篇,并随时根据农作物季节进行更换。

三、 问题不足

(一)基地专项运行经费缺乏

基地缺乏专项运行经费,仅靠依托单位自筹经费支持,不能及时推动科普设施更新、课程开发及科普人员技能培训等常规工作。

(二)科普技能人才欠缺

科普工作离不开科普专业技能人才的支撑,但基地当前除了课程研发,连科普讲解等均需要依托单位科研人员兼职进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工作。同时,在重要的科普活动开展期间,还存在科普志愿者招募困难、科普工作人员不足等问题。

四 、工作建议

一是建议上级部门积极搭建桥梁,指派优秀科普教育基地辅导员、业内专家担任基地顾问,指导和参与基地的日常科普工作开展;邀请业内专家、到基地讲学、授课,不断开拓科普教育人员视野和知识技能。

二是迫切希望积极与文明办、团委、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联系,寻求有关部门的帮助,解决重要科普活动科普志愿者招募困难、科普工作人员不足等问题。

三是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设置科普专项资金,鼓励开展系列科普创新活动,激励科普活动创新模式和活动开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

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

2023年12月

来源: 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