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成为各种疾病引起发热的高危人群。因此儿童发热是医院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占儿科急诊30%以上[1],也是令家长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很多家长对儿童发热患有恐惧症,非常着急,不知所措,有的甚至为了降温盲目给药。现将发热概念、退热机制及方法,儿童常用解热镇痛药的选用及注意事项分享如下,帮助家长们解决对于发热的疑惑提供指导。

一、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机体各种原因或在致热原作用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波动上限。其实人体的温度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因此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 为发热。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通常采用腋温≥37.5℃定义为发热[2]。

二、发热的分类有哪些?

(一)按照体温高低分为4类

(二)按照发热时间长短分为4类

1.短期发热:指发热时间<2周;

2.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

3.原因不明的发热:发热持续2周以上,体温37.5℃以上,但是检查找不到原因;

4.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三) 按照发热的热型分为6类

1.稽留热:长时间维持在39-40℃以上,24h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2.张弛热:体温始终在正常值以上,常在39℃以上,波动浮动大,24h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

3.间歇热:体温迅速升到峰值持续数小时之后迅速降至正常水平。不发热还可以持续1d到数天,高热期与不发热期交替出现;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到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

5.回归热:体温迅速升到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急剧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不发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规律。

虽然热型有助于医生对疾病的判断,但是热型跟个体反应强弱有关,儿童的热型也没有成人典型。加上我们抗菌药物和解热镇痛药物的使用,反而使得某些疾病的热型变的不典型。

三、发热的机制是什么?

人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有个体温调定点,这个调定点类似于家里的一个空调温度调节器。体温调定点发出的数字信号之后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从而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因此它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一般是在37℃左右。当产热多于散热的时候,或者产热多,散热少,都能够使得体温上升。我们通常说的发热就是由于体温调定点受到致热原的作用后,对温热敏感性降低,体温调定点上移。比如从37℃上升到38.5℃,在38.5℃以下,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直到38.5℃以后机体维持一个动态平衡,保持38.5℃[4]。

四、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儿童由于自身的防御系统不完善,易因环境和气候变化遭受病菌侵害。临床上导致发热的致病因素有很多,主要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感染性疾病是最常见最主要的原因,如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皮肤软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其中病毒和细菌感染最常见。病毒和细菌多为大分子物质,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温度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使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调节体温中枢,升高体温。非感染性的疾病诊断较为复杂,如风湿免疫病,恶性肿瘤,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药物热等。

五、发热对身体有害吗?

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利弊并存。发热本身是机体抵抗致病原的自然反应,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发热本身也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中等程度的发热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增强,提高宿主对病原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但是持续高热可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

六、发热温度越高疾病越严重吗?

对于1月龄到3岁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我们不能单纯的凭借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高温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不是那么密切,在临床上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价值也有限。高热并不代表病情一定严重,低热或者暂时使用退烧药退热效果好也有可能有严重细菌感染的风险。

七、使用退热药物的目的是什么呢?

使用退热药物不是单纯的使体温恢复正常作为我们使用药物的目标,降温治疗也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率。由于小朋友很多时候不会表述,我们使用退热药物更多的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退烧药还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从而改善小朋友的舒适度。改善小朋友舒适度以后,小朋友精神和饮食方面得到保障,提高免疫力。

八、物理降温可以使用吗?

退热不是唯一的目的,物理降温作为药物降温的辅助手段,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退热效果有限而且短暂。更主要的是可能家长们操作不好,反而增加了儿童寒颤、皮肤起鸡皮疙瘩等不适感,甚至引起儿童哭闹。目前关于5岁以下儿童是否推荐使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存在争议。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3]。.

九、退烧药物有哪些?

WHO和国内的指南推荐儿童可选择的退烧药只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2月婴儿禁止使用任何退热药物。≥2月龄腋温超过38.2℃,每次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10-15 mg/kg,2 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 6 h,24小时内不超过4次。≥6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 5-10mg/k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6~8h,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在推荐的剂量区间里面,药物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即剂量增加,药效增加。但不可超剂量使用,以免造成肝脏损伤。两种药物的安全性相对较高,推荐剂量下均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仅有胃肠道不适,大量出汗,皮疹等常见不良反应。从现有报道总体上来看,提示布洛芬在退热效果上与对乙酰氨基酚相似。

十、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能否交替或联合使用?

不建议交替或联合使用,也不推荐与含有解热退烧药的感冒药合用。对乙酰氨基酚联合或交替使用布洛芬的退热效果比单一使用其中任一药物的效果稍微好点,但并不能改善舒适度,而且家长们不知道如何交替使用容易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除非严重高热不退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交替使用,疗程不能超过3天。如果一个交替使用的循环不能减轻发热儿童的痛苦,再持续使用也不会明显改善临床效果。

发热只是一种表象,但是我们很多的家长把退热作为判断小孩病情的唯一标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医护人员需要诊断找到发热原因,并区分轻、中度或更严重的疾病。家长们则需要科学评估孩子们的身体状况,过早和(或)过多地使用退热剂不仅会增加药物副作用,甚至会影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参考资料

[1]樊灵艳, 程成, 李彦卿. 护士对儿童发热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 16(2): 300-302.

[2]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等.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 35(3): 161-169.

[3]罗双红, 舒敏, 温杨等.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6. 11(2): 81-96.

[4] 张文武.主编. 急诊内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

(安徽省儿童医院 陈冠儒)

来源: 发热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