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2023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等重要讲话精神,我馆按照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总体部署和要求,重点围绕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 2035)》《“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开展各项工作,致力于打造自然资源科普殿堂,积极展示自然资源实践成果和科技成果,积极举办各类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于2月7日开始历时5个月的提升改造,于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全年开放天数200天,共接待公众近15万人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科普教育成果丰硕,为促进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整体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作出了相应的努力。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1、开展“山西地博讲堂”科普讲座活动

《山西地博讲堂》是一个免费的、公益性的科普讲座品牌,以“讲好地球故事、普及地学知识”为目的,充分发挥本馆地学专家及专业人员的主体作用,同时与国际、国内科研院所合作,邀请院士、相关专家学者等知名人士,面向地学爱好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突出体现我馆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学、岩石学、宝石学等方面的专业特色。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教育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浅出地普及地学知识,分享藏品背后的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该品牌自建立以来,在各主题活动日、重要节假日期间共举办科普讲座百余场,得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自然资源厅、山西省文物局、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太原科技报、太原日报等多家政府部门及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本年度我馆工作人员通过录播形式在馆内开展线上科普讲座9场;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馆内开展线下科普讲座6场;走进太原市平民中学、尖草坪区第一中学、兴华街道滨河社区、太原市实验小学、尊成公学小学校、五台县常青学校等开展线下科普讲座6场。线上、线下共计服务学生约13500余人次。

2、开展“神秘地球”流动展览进校园活动

“神秘地球”流动展览是由“地球演变”、“地球宝藏”、“生物起源与进化”、“认识古生物化石”、“现生动植物”五个部分组成,包括展板53块、标本板38块、各类标本446块、多媒体2台。将地球科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动植物学等相关知识浓缩为96米长的标准展线,打造成了微缩的自然博物馆。实现了与中小学校长期、有序的合作,让在校学生享受到“送展上门”的优质服务,目前有展览合作意向的学校已按先后顺序排到2024年1月。

本年度我馆在太原市马蹄莲学校、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晋中市城市规划馆等5校1馆共开展6次临时展览活动,服务学生约26500人次。

3、开展“地博科学社”周末课堂及进校园活动

“地博科学社”科普系列课程主要服务对象为6-12岁的青少年观众,旨在推动科普助力“双减”,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科普课程分为九大系列课程:远古生物系列、矿产矿物系列、工程科技系列、测绘技术系列、天文地理系列、人与自然系列、爱国主义系列、科幻探索系列、文创艺术系列。内容涉及天文学、地质学、采矿学、古生物学、测绘学、机械学、生态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结合民俗文化、热点实事、文化艺术,是校本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内容设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包括了展厅实地参观、专题知识讲座、互动问答以及手工制作等环节。

本年度“地博科学社”科普活动开展馆内“周末课堂”活动11次,走进太原市实验小学等校园开展活动共37次,服务学生1734人次。

4、开展“小小地学家”研学活动

“小小地学家”是我馆面向9-16周岁中小学生的一项暑期科普实践活动,项目秉承“收获、分享、传承”的教育理念,目的是通过了解标本背后的故事与体验地质学家的日常工作,增长青少年的地学知识,激发对自然的探索兴趣,感悟科学精神。

本年度我馆组织了50余名9-16岁青少年前往阳泉开展了化石探秘研学活动。通过了解标本背后的故事与体验地质学家的日常工作,增长了青少年的地学知识,激发了对自然的探索兴趣。

5、开展其他科普活动

我馆开展了由新华网等7个部门共同举办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第395航次“船—岸连线”科普活动,引导公众了解海洋地学知识、关注海洋环境,有益于培育中小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在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周期间,开展了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与中国地质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型科普直播活动,活动涉及标本园岩石讲解,用石头解读地球史看地球演化;太原汾河公园四期地质素描写生,用孩子们稚嫩的画笔描绘4亿多年前地层变化;现场学习、观摩化石修复过程,揭开化石修复的神秘面纱;古生物野外探寻,体验地质工作者工作的不易。此次活动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北京时间”客户端、“科普中国”客户端、《地理· 中国》央视频号等30多个平台同步播出,点击访问量达到1430多万人次。我馆先后还推出两场面向社会的地球日科普知识网络线上有奖竞答活动,共有千余人参与有奖竞答,有力的宣传了“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宣传周期间,科普人员通过张贴主题海报,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只有一个地球 共有一个家园”理念;去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科普基地进行“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科普宣传,同时深入五台山常青学校开展“地球历史及其生物演化”科普知识讲解,拓展了学校的教学模式,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教育孩子们保护地球,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在5月18日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开展了主题系列活动。包含有奖竞答活动、地博科普讲堂—《哺乳动物的遥远祖先—肯氏兽的“小资”生活》网络课程、科普活动——招募“陨石”猎人、恐龙艺术家、神秘地球流动展览及科普进校园活动等。

在5月21日至31日全国科技周开展了系列活动。包含流动展览、社教活动、科普讲堂、科学实验汇演、讲解大赛等活动,如碳中和——双碳工程知识小课堂、2023年山西省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决赛等活动,受到了广大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6月8日第15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6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期间,开展了科普宣传活动,省自然资源厅在山西地质博物馆东门口搭建拱门、气柱,悬挂、张贴宣传标语,布置宣传展台,向市民发放宣传册、宣传品,并普及了海洋知识、传播海洋文化。活动期间,山西地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还推出面向社会公众的“海洋日知识问答”线上有奖答题活动,内容围绕海洋知识展开,广大群众在答题过程中增加了海洋方面相关知识、提升了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此次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提升全民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6月25日“全国土地日”活动期间,开展了线上有奖问答活动,宣传贯彻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了全社会树立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意识。

在8月15日全国生态日活动期间开展了“碳中和——双碳工程知识”小课堂活动。

在8月29日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周期间,开展了有奖竞答活动。还通过展板向参观群众展示解读了测绘政策、普及了测绘法律法规知识等,共发放宣传册、宣传品600余份。

在9月17日至23日全国科普日期间,采用线上、线下活动同步开展的形式,提供一系列趣味性强、观众参与度高、本地特色突出、科学内容丰富的精彩活动。包含:自然资源知识线上有奖竞答活动、7场网络课堂活动、碳中和—双碳工程知识小课堂活动、山西地质博物馆第三届科普讲解大赛、《神奇的火山》线下讲座、“认识身边的矿物”银龄科普活动及“神秘地球”科普流动展览进徐沟中学金川小学部等活动。

在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期间,开展了标准化知识线上答题活动。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2023年,馆内3个自媒体平台运行正常,信息发布覆盖全面。截止2023年12月我馆门户网站访问量约365万次;关注我馆微信公众号用户数约为26.6万人,其中山西省用户数占比83%,省外用户数占比17%。2023年馆内3个自媒体发布各类通知、公告、科普宣传内容共553篇,包含官网约130篇,微信约220篇,微博约110篇。

在科普展览方面,我馆发布了《深海园林》科普展览、《典藏山河》展览相关预告、“神秘地球”流动展览的最新资讯情况及工作总结。为灵活地向公众宣传地学知识,加深公众对展览的认识与了解,结合“深海园林”、“典藏山河”等临时展览,还推出展览导览《探秘深海——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三峡大坝是如何选址的:一块8.6亿年前石头的告白》等14篇科普文章。还发布了《山川筋脉 自然神韵——地质素描作品专题展》、不动产统一登记这十年”专题展览、“颂党恩 跟党走”——怀文画牛展展览等的相关情况。

在科普视频方面,我馆发布网络科普视频信息11篇,其中网络线上录播课程9个,科普视频2个。

在科普音频方面,我馆定期发布了【指尖博物馆MuseuM】《听得见的地球故事》科普音频及配套文章信息共计44篇。

在科普活动方面,我馆在全国科普周、全国生态日、全国科普日、中秋节等纪念日、传统节日及地球日、土地日、海洋日等各类主题活动日,发布了各项科普活动预告或方案信息37篇,如举办“碳中和——双碳知识小课堂”、“中秋望月——月亮的故事”等科普教育活动,介绍了活动内容,开通了报名渠道,发布了活动总结、回顾等信息。

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暑期探馆”系列栏目走进我馆,对我馆的标本展陈和科普教育活动进行了探访,并对我馆的科普活动进行了报道。

我馆的各项科普工作也得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自然资源厅、山西省文物局、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太原科技报、太原日报等多家政府部门及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我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建馆以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2023年度志愿队伍日益壮大、志愿者工作继续稳步发展。

1、志愿者招募情况

截止2023年12月初,我馆共有志愿者137人。其中长期在岗社会志愿者23名。全年陆续培训、考核多次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有志愿服务意向的学生,经过选拔,共计54名加入我馆团体志愿服务队伍。同时,还开展了“暑期志愿者”招募活动,从众多报名参加的在校大学生中选出了60名志愿者加入到我馆的志愿队伍当中。

2、展厅日常服务情况

我馆志愿者主要为观众提供导览、讲解、后勤等服务。截止本年度12月初,社会志愿者共计服务190次,服务观众约5700人,服务时长约3500小时;团队志愿者(含暑期志愿者)共计服务观众约20000人,服务时长约2288小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3、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

我馆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本年度内的传统节假日期间,志愿者在馆内开展了“地博陪您过大年”新春有奖问答活动、中秋系列科普活动(“亲子DIY月球灯”、月球知识科普等)、国庆系列科普活动(“地博探游”集章、“我亲爱的祖国”绘画、“我是文明监督员”等)共计3次,观众参与度高,反响较好。

8月中旬,志愿者还参与、辅助了“小小地学家”阳泉化石采集野外实践活动,9月中旬走进了万柏林区滨河社区,进行了“认识身边的矿物”银龄科普活动。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1、科普经费

我馆的科普经费已列入省级财政年度预算,主要用于开展科学知识宣传和普及,青少年科普教育,科普培训、讲座和交流活动,科普基地建设等方面。

2023年的科普经费总额约530万元,全部为政府拨款,支出范围主要有:外出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馆际交流、调研考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科普队伍建设和培训,创建全国科普示范(教育)基地、科普设施及展品支出、临时展览支出等;围绕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开展科学素质工作,以及其它公益性科普宣传、科普活动支出。

为确保普经费做到专款专用,我馆严格按照项目任务书开展各类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科普经费的日常使用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各项支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

2、科普人员

(1)兼职科普人员

自2017年开馆以来,兼职科普人员数逐年递增,至2023年增长至262人。兼职科普人员主要是志愿讲解员,包括在职教师、退休人员、在校大学生、小小地学家及社会各界对地学科普感兴趣的人员。培养兼职科普人员的形式包括岗前培训、不定期课程讲座、野外实践、赴其他博物馆观摩学习等。兼职科普人员提供的志愿服务包括展厅讲解、科普互动、科普手工活动、科普宣传、线上科普答题、线上直播等。2023年兼职科普人员共参与活动70余场。

(2)专职科普人员

自2017年开馆以来,专职科普人员数逐年递增,至2023年增长至148人。现有正式在编职工73人,合同制人员75人,共计148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共计115人,硕士研究生26人。高级职称及以上9人,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10人。馆里设置了形式丰富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定期课程训练,“请进来”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培训,“走出去”其他博物馆学习实践等,建立了“周学习”制度。每年通过举办各类科普讲解大赛,还涌现出一批演讲水平、自然科学专业知识双过硬的科普人才。

二、特色工作

7月1日,我馆以全新的面貌正式恢复对公众开放。2023年以来,我馆主动适应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需求,启动“国家一级博物馆”提升改造项目,历时近五个月对“表里山河”基本陈列、专题展厅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包括陈列展览、基础设施、标本库房等内容。全新亮相的山西地质博物馆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大幅提档升级,为社会公众献上了一场集视听触为一体的自然科学文化盛宴。

1、展陈体系更加科学完备。

基本形成“151”展陈体系,由一条主题展线、五个专题展厅、一座标本园组成。一条主题展线包括穿越时空——地球厅、远古物种——古生物厅、大地宝藏——地质矿产厅、物华天宝——矿物厅、未来之路——自然生态展厅五个常设展厅。五个专题展厅包括自然精灵——世界动物、测天绘地——测绘厅、衣被天下——土地厅、安邦基石——安全教育厅、史前部落互动展厅五个专题展厅。一座标本园指室外“晋地宝藏”标本园,以“微缩山西”为蓝本,集中展示了山西的地质矿产资源、企业文化等。另有空中球幕影院、科学实验室等配套科普科研场所。

2、展陈内容更加亮点突出。

首次矩阵式展出了十件世界级锯齿龙类化石,还有华北豹等山西四大旗舰物种集中亮相,新设了首个自然生态展,呈现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面貌,还展出了地质记忆展,重现了地质勘查的历史、地质人的奉献精神与地质文化。同时,与上海科技馆、同济大学共同主办的深海园林展揭开了南海“暗世界”面纱,做到了山海相连(山西与上海相连,大山与深海相通),讲述深海故事。还有典藏山河展,讲述了珍贵地质资料的故事。

3、信息化展示更加灵动升级。

以“球形巨幕+裸眼3D”打造了沉浸式球幕影院观影体验,以VR+AR的互动体验形式创造出神奇的虚拟空间,还有互动魔法墙让人惊叹于创意数字交互的魅力,“星河动态”展项展示了宇宙的神秘浩瀚,沉浸式折幕影像可以体验未来生态空间。

4、基础设施更加先进完备。

全新升级的全自动楼宇安防系统、展品防入侵报警系统、先进的库房动态环境调控功能、全新的藏品收纳保存设施、新开发的多功能藏品管理系统,能够全方位确保社会公众和藏品安全。

5、增加生态环境常设展览—“未来之路”展

该展览是我馆紧扣山西省自然资源禀赋特点,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展览通过“表里山河一文明之光一自然变迁一绿色行动一美好家园”五个单元来讲述山西的自然生态故事,反映了人类从认识到改造再到最终顺应自然的历程。展览采用L型折幕、互动滑轨屏、触摸屏等先进手段与雕塑模型、沙盘、生态树等耳目一新的展陈形式,展出世纪曙猿与华北豹等珍贵标本在内的古生物化石、石器、现生动植物标本。本展览向公众传达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理念,探索了人类在自然生态中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为山西绿色转型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该展览于本年度11月荣获了山西省文物局主办的第三届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

三、问题不足

1、科普用房紧缺。

博物馆缺乏科普活动及教育活动的教室、实验室、标本库房等场所,影响博物馆展览教育、科普功能的发挥。建议上级主管部门统筹考虑博物馆办公、科普场所的分配,充分保证博物馆科普教育场地的基本需要。

2、科普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馆内人员多为地质专业或文物与博物馆专业,队伍年轻人较多,需要时间锻炼积累经验,科普实战经验相对不足,下一步将通过学习、培训,努力培育一支素质过硬的科普队伍。

3、科普活动有待体系化建设。

我馆的科普活动内容形式相对还比较单一,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常常只局限于某个学科或单元,缺少跨学科的整合和协调。这种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问题会导致青少年学习和发展的片面性,不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4、科普服务的评价和反思不够

我馆的科普服务有些只停留在表面的了解和体验,没有引导观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活动结束后,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反思和总结。

四、工作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投资,提高基地的设施和服务水平。比如,继续开展组织实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服务教育“双减”试点项目,增加“双减”工作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比重,以提供更多的科普教育资源和设施。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

2.优化布局规划。**制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布局规划,科学规划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的空间分布和功能定位,形成合理、高效的布局体系。

3.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对科普教育人才的培养,提高科普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科普教育人才评价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科普教育工作。

4.推进资源共享。**促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建立全国性的科普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的互通互联。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国内科普教育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合作,推动科普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报告编写人:谢丽娟、赵瑜、宋炳华;

审核:康志帅

来源: 山西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