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湿地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3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本年度张掖湿地博物馆本着“以人为本、热情服务”的宗旨,一如既往免费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年开放天数在300天以上,共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团体500多个,接待工作零失误。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本年度张掖湿地博物馆共开展湿地科普进校园3次,受众达到300余名师生,通过湿地课堂,有奖问答、鸟类拼图,植物标本DIY等多种形式把湿地保护教育宣传活动从博物馆延伸到学校和家庭,形成了全社会“人人参与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本年度在全国科普日张掖湿地博物馆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积极开展“走进湿地 探秘城市里的治污‘能手’”为主题的科普体验活动。通过科普视频、科普实验和科普小游戏向青少年科普湿地净化水质的详细过程,引导青少年关注湿地生态环境、明白湿地水质净化的深刻内涵以及湿地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从而使青少年从小树立起学科学、爱科学,运用科学知识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服务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年度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张掖湿地博物馆组织开展“‘植’子之手,认识身边的湿地植物”和“与水共舞,共享湿地之美”科普体验活动,以科普课堂、湿地植物认知、专家讲座、实地探索、科普小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带领青少年认识湿地植物的多样性、了解湿地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和湿地的功能,培养他们保护湿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张掖湿地博物馆一是利用张掖湿地博物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介,优化宣传内容,增设《普法专栏》《每周识鸟》《一周工作速览》等栏目,发表湿地科普、湿博时讯、实践探索、科普展览等各类专题文章241篇,活动视频26个,完成11期“童言话湿地”的录制及发布,不断丰富张掖湿地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内容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二是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全馆人员同向发力,在湿地局网站发布信息44篇,博物馆网站发布信息168篇,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甘肃日报、视听甘肃、每日甘肃、中国张掖网等新媒体发布信息7篇。三是为进一步完善湿地教育基础设施,更好传播湿地知识,新建220㎡的自然教育教室一间,于2024年全面投入使用。四是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突出优势,着力提升展览展示水平,对展品展项进行大排查,集中整改黑河湿地全景、湿地动物大观园、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等8项图文展示板,并对馆内“道德模范”展板进行更换布展,对破损、陈旧文明标识进行更换,营造良好氛围,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近年来,共有103名志愿者参与张掖湿地博物馆科普活动,其中专家志愿者8名,其余为学生和社会志愿者。专家志愿者大部分来自教育系统,且有一定专长,在我馆科普活动中承担了“培训科普教育工作人员、指导生态科普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参与生态科普活动”工作。一是专家根据各自专长领域,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基地教育工作人员开展了昆虫、鸟类、植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升了科普教育工作人员理论水平。二是在生态科普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开展科普活动前,相关专家对活动方案进行认真审阅,提出意见建议,发挥了最大科普效益。三是专家亲自参与科普体验活动。在专业性较强的活动中,专家志愿者亲自讲课,实地指导,保证了活动质量。四是指导或亲自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在科普资料编制、校阅,课程设计方面发挥理论与实践优势,编制了高质量的湿地生态科普资料,开发了精品课程,为湿地生态活动开展提供了优质资源。学生志愿者大部分来自河西学院和张掖辖区内中学,主要承担寒暑假、节假日参观博物馆团队的引导和讲解服务工作以及科普活动的策划和实施,缓解了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人员的不足,增添了科普教育活动的活力。
部分科普人员名单如下:
|| ||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张掖湿地博物馆有用于科普的专项经费,年度财政专项运营经费55万元,多用于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和科普活动的有序开展,经费支出合法合规。
张掖湿地博物馆从科普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入手,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普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基地为主,社会参与的形式,建立了一支知识水平高、专业领域广、热爱自然教育工作的专业科普团队。现有从事专职科普教育工作人员4名,其中专职讲解员2名,并全部取得线上自然教育师培训证书。馆内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8名,高级职称人员1名,专业涵盖地理学、林学、教育学、化学、园林等多个领域。兼职科普教育工作人员7名,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5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专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队伍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张掖湿地博物馆在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的实践中,深度挖掘提炼资源,注重打造特色品牌,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认同和青少年的喜爱。
1.湿博探秘:以张掖湿地博物馆展项为载体,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将讲解导览、特色展览、互动实践、趣味游戏等项目有机融合,以“参观展览+主题实践”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指导青少年有目的、有趣味、科学地参观博物馆。
2.湿地研学:主要借助湿地博物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河西学院等地开展湿地研学行——湿地观鸟行、植物DIY、探水、昆虫认知等活动,通过科普课堂、实地观察,自然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普及了湿地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热爱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
3.红绿课堂:依托张掖黑河湿地丰富的湿地资源和红西路军厚重的红色革命教育资源,致力于绿色教育和红色教育相结合,引导青少年了解湿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激发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4.主题日活动:“湿地日”“科普日”“爱鸟周”“国际博物馆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节日,在组织开展大型主题日宣传活动的同时结合主题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宣传效果,激发了全民及青少年关注生态、保护生态、争当生态保护卫士的意识。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张掖湿地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科普宣教人员短缺,宣教工作在创新性、多样化方面的后劲不足,单次可参与科普活动学员人数较少,传播影响力受限。
二是新媒体宣传与其它同行特别是大型博物馆相比阅读量、粉丝量较少;科普文章的阅读量低。
三是志愿者利用率低,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四是临时展览、专题展览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数量有限。仅借助主题日和重大主题活动举办,其展览形式主要采用传统的图文展板,称得上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展览没有。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在今后的工作中,建议能够给予各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政策、经费等方面支持,以此鼓励完善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职能作用。
二、建议加强各基地间学习交流,互相借鉴,学习优秀案例,加强对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升科普宣传能力。
来源: 张掖湿地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