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中国航天材料与工艺奠基人,从事导弹与航天的材料、工艺技术的组织领导、研究和试验工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学生时代的姚桐斌

无锡市一中师生参观姚桐斌故居

故事****一:苦哀求父亲吝啬学费 苦相劝校长慧眼识珠

1922年9月6日,江苏省无锡市黄土塘村一户姚姓清贫家庭迎来第二个儿子,取名姚桐斌。父亲姚世晋年轻时当过长工,凭着勤劳节俭,盖起了两间屋子,后来做些生意。母亲终日忙碌,养蚕补贴家用。父亲并不支持儿子读书,但出于做生意需要子承父业的考虑,还是将两个儿子送到黄土塘小学念书。而每次要交学费时,都是小桐斌最痛苦的时候。他在父亲面前不停地苦苦哀求,父亲总是闭着眼睛叼着烟斗一言不发。就这样磕磕绊绊地直到小学毕业。

父亲不想让桐斌再读书了,希望他像大儿子一样,做生意上的帮手。可是,尽管当时的桐斌是只念过小学的乡下孩子,可他已经从书本里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他想继续读下去,读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黄土塘小学校长得知桐斌不能再上学了,非常着急,几次上门苦劝姚世晋。校长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校长,像桐斌这样的学生实在难得,不上中学太可惜了。再加上大哥求情,父亲终于同意让桐斌报考中学。桐斌这才如愿以偿考入了无锡县立初级中学(现无锡市第一中学)。

故事二**:交不起宿费课桌** 买不起****课本借来抄

在无锡一中,同学们看到他衣着与生活简朴,就知道他家境不大好,但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校长李冠杰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水平很高,常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众背诵,不少同学很是紧张害怕,可桐斌毫不胆怯,可以把整篇文章背得一字不漏。从法国留学归来的物理老师讲二十一世纪猜想,讲到以后打仗不需要人了,其实就是现在的火箭和导弹。其他同学听了就听了,可桐斌刨根究底去问老师。

1937年桐斌以优异成绩从无锡一中毕业,那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27日日军占领无锡,在城区纵火烧了七天七夜。桐斌升学梦被中断了。父亲让回乡的桐斌摆个小摊。一年之后他实在不愿这样苟且下去,告诉父亲他要继续上学,并跟父亲争吵了起来,大哥再次为他求情。

1938年桐斌带着自己摆摊得来的微薄积蓄,只身前往上海求学。先是考入成康中学,半年后考入私立江南中学。带的钱所剩无几,又得不到家里接济,他交不起住宿费了,晚上就睡在教室里的课桌上;买不起课本了,就借来同学的课本一个字一个字抄下来。

故事三**:学日语拒奴化** 赴川求途中

生活与学习条件上的困顿,都没有让桐斌低头。但面对这样的屈辱,他无法忍受。上海成为沦陷区后,日本人对中国学生实行奴化教育,规定学校不得挂中国地图,日语被学校定为“国语”,企图泯灭学生的民族意识,成为“顺民”。桐斌与同样满腔热血的四位同学,决定离开上海,到当时尚未沦陷的四川去求学。可是走到江西时,桐斌不幸染上伤寒,借住在一户农民家养病。同行的同学留下一些钱物,拜托这户人家照顾桐斌,他们继续往西走。

独自滞留在江西的桐斌很难过。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个好消息传来,江西成立了国立十三中学。桐斌振作精神,以扎实功底考入这所学校。国立十三中学建在吉安青原山上,这座名山风景优美、人文胜迹众多。成立的背景是这样的,当时日军大举南侵,华北和东南半壁江山相继沦陷,教育部为了拯救流离失所、读书无门的战地学生,在全国创办了二十二所国立中学,在吉安所办的是第十三所。

桐斌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一如既往勤奋刻苦。1941年高中毕业,在江西省的会考中,他获得个人总分第一名,校长陈颖春专门发给他一笔奖金,以资表彰。而在随后的大学入学考试中,他被五所大学同时录取。

阅读链接**:****“**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来源: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