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加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促进优质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根据《中国科协科普部关于做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度科普工作绩效自评的通知》要求,宁夏地质博物馆高度重视,本着客观、准确、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细致地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科普工作绩效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简述

1.基地简介**。**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博物馆为自治区地质局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筹建于2008年,于2011年12月31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是一座反应宁夏自然地质历史和风貌的专题博物馆。占地7942.5平方米,建筑面积 6451.4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3600平方米。馆藏有地质标本一万六千余件,常设基本陈列实物标本1633件,图片331幅,文献资料10套,从宏观地球构造、生命发展简史、地质环境风貌、地质矿产资源、地质工作发展等方面展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宁夏川。

**2.参观接待。**宁夏地质博物馆全年除周一(不含节假日)、春节三天闭馆以外,其它时间均向公众免费开放。2023年初受疫情影响闭馆50天,全年开放天数达260天以上,截止11月15日,共接待游客99736人次,其中接待团队177个,19978人次;散客79758人次。

**3.科普服务。**宁夏地质博物馆拥有一支集地质学、古生物学、艺术设计等多学科背景交叉的专业化科普队伍,依托多领域的科普人才和展教资源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科普活动并贯穿全年,2023年开展线上线下各类科普教育活动150余场,受众15.1万人。

**(二)**科普教育活动

**1.科普助力“双减”。**为了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宁夏地质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一是针对原有的研学教育活动进行分类优化,形成13个精品研学、4个大型团队研学、1个户外研学,并将精品课程形成材料包,带进校园、社区开展课后研学教育活动,在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的同时丰富学生课后生活,进而更好的服务“双减”工作。二是在春节、劳动节、中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期间开展主题研学教育活动6场,受众540余人,在助力“双减”的同时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三是在周末开展基础研学40场,受众3000余人,将青少年繁重的课业负担转化为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更好的汲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发挥“双减”效应。

**2.科普活动进校园。**为了更好的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播撒科学的种子,宁夏地质博物馆主动与当地教育局对接,走出场馆、走进校园,为青少年们搭建一个走进科学、亲近科学的平台。一是在3月走进中卫地区的10所中小学,开展“矿物岩石小课堂”“地学专题讲座”“研学教育”“VR互动体验”“科普影片展播”等科普活动34场,受众4734人,丰富青少年地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二是在4月份走进第二实验小学、贺兰县三中学开展“地球有曰”主题班会,受众650余人。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科普活动引导青少年对地球科学、地球环境的关注,唤起他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守护生态文明的意识。三是在5月走进中宁县红梧完小,为300余人名师生开展“思政+科普”系列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使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为培养科技创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积极努力。

**3.主题日科普活动。**为更好的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发挥科普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宁夏地质博物馆在“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期间开展“探秘地球 乐享科普”、“睛彩游地博 童心助未来”、“点亮科技之梦 汇聚理想之光”、“筑牢科普之翼 点亮地学之光”系列科普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开展研学教育活动5场、进校园主题班会2场、线上广播1场、线上直播2场、电话连线1次,累计受众9.4万余人,科普覆盖面不断扩大,活动好频率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了我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和社会影响力。

(三)科普服务信息

1.开放信息。****一是在“宁夏地质”微信公众号中,设有宁夏地博专栏,可了解馆内动态、开放信息、参观须知等情况,并可实现线上预约参观及联系工作人员进行答疑。二是通过携程APP在线预约参观,了解开放时间、乘车信息、参观须知等注意事项。

2.活动信息。一是在“宁夏地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活动招募信息、活动预告等科普活动信息。二是在“宁夏地质局”网站上发布活动开展情况,包括活动总结、活动简报等。三是开设“科普中国”视频号,在线发布科普信息,2023年共发布科普小视频12个,累计受众2万余人。四是通过学习强国、宁夏日报、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发布活动预告,2023年宣传报道累计达160次,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展教更新。一是通过“宁夏地质”微信公众号中的“宁夏地博”专栏实现观赏标本、VR漫游场馆、在线讲解等智能化服务。二是通过“宁夏地质局”网站了解展馆展项更新情况,包括项目改造、项目招标、完成开放等信息。

(四)志愿服务活动

宁夏地质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13年5月,以创建品牌、突出特色,搭建“扶贫助困”和“地质科普”两个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1.平台建设。**为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特色与优势,服务行业产业发展,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宁夏地质博物馆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加强科普教育平台建设。一是完善科技志愿信息平台,新增科技志愿服务者10人。二是以宁夏地质博物馆为主体,注册“科普中国”科普号,并发布科普视频12期,阅读量达2万次,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及覆盖面。三是动员全馆47名职工注册成为“科普中国”信息员,扩大科普服务队伍,持续传播科普知识资源。

**2.扶贫助困。**宁夏地质博物馆立足自身优势,在党建引领、科普惠民、服务民生等方面统筹谋划,积极开展扶贫助困服务。一是围绕助力乡村振兴“三下三帮”,前往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麻黄沟小学开展“科普图书漂流”活动,助力改善乡村留守儿童的阅读权益,并联合银川心连心爱心协会、银川捷安特商贸有限公司为198名学生送上爱心礼物。二是联合银新苑社区开展“指尖造绿 绿意盎然 ”党建结对共建志愿服务活动、“捐赠图书 陪伴阅读”活动、“寻缘七夕相亲大会”志愿联盟单位单身职工联谊活动等,倡导居民守护生态文明,共护绿色家园,树立正确择偶观念、增强青年幸福感、安全感。三是选派4名志愿者前往主要交通路段的十字路口执勤,引导行人遵守交规和文明出行。

**3.地质科普。**为全面贯彻中央对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夯实基层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宁夏地质博物馆“星启航”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充分发挥科普志愿服务力量,统筹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一是于3月20日—24日、5月29日—6月2日、9月18日分别走进中卫、永宁、灵武、贺兰等地的17所中小学,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65场,受众1.1万余人,为整体提高乡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发挥科普志愿服务力量。二是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和科技志愿服务月期间充分发挥科普志愿服务队职责,开展义务讲解、研学教育、科普下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此,自治区文明办下发感谢信予以表扬。

(五)经费及人员保障

**1.经费使用。**2023年自治区财政厅下达地质博物馆免门票补贴、标本采购及设备维护经费70万元,经区财政于当年全部拨付到位。截止2023年10月31日经费支出62.86万元,其中展厅改造维修费27.25万元(主要用于陈列布展和维修等支出),消防安保设备维护费8.95万元,流动地质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地学科普夏令营等科普活动9.92万元,地质博物馆奇妙夜活动7.42万元,地学夏令营1.06万元,宣传片制作支出2万元,其他支出6.26万元。

宁夏地质博物馆是自治区财政保障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23年度自治区财政拨付基本支出预算经费1046.28万元,其中:人员经费(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险)828.29万元、基本运行经费(物业、水、电)113.00万元、综合定额(办公费、印刷费、差旅费、公务接待费等)50.01万元、办公取暖费47.00万元、会议及培训费7.98万。

**2.人员保障。**宁夏地质博物馆内设办公室、财务部、社教部、科研部、地学科普部、展陈部、保卫部7个正科部门,现有事业编在岗人员46人,聘用编人员1人。其中,以地学科普部、科研部、展陈部为首的20余名专职科普人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涵盖地质工程、古生物、宝玉石鉴定、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目前,已有5人取得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历,9人取得中级职称,2人通过专业培训学习取得“研学导师(中级)”资格证。除此之外,还有10余位导师常年从事科普活动策划与开展,拥有丰富的科普教育经验,保障各项科普活动顺利开展。

二、特色工作

宁夏地质博物馆主要有五大职能,即科研、科普、收藏、宣传、展示。2023年,在馆领导的正确带领下,积极履行社会职能,业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促进科研项目实施,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2023年,宁夏地质博物馆围绕国家、自治区重要战略部署及馆主要职能,加强与全国同行业的交流,积极开展地质科研项目实施工作。其中结题《宁夏海原石峡口古近纪哺乳动物化石群研究》等2项,在研《宁夏新生代哺乳类动物化石研究》等4项,储备《宁夏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价值挖掘、融合与开发》6项。主要成果如下:

**1.完成巨犀化石3D扫描。**对馆内巨犀化石进行了3D扫描,并根据巨犀与相关动物的形态比较,研究其复原形态,为研究该地区巨犀的演化、古环境与古生态奠定基础。目前,此巨犀化石已在宁夏地质博物馆二楼展出,供游客参观欣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被子植物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宁夏地质博物馆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了宁夏侏罗纪被子植物——美丽青甘宁果序,研究结果发表于瑞士出版的学术期刊《LIFE》。这是我国西北地区首次发现侏罗纪的被子植物化石,此成果被央视、新华社、中国科学院、中国新闻网、宁夏日报、银川晚报等各个层级的媒体报道数十次,学习强国平台转载2次。

**3.采集侏罗纪植物化石标本。**2023年,采集侏罗纪植物化石标本百余件,其中有十余个属种为宁夏地区新发现。

**4.科研成果向文创产品转化。**根据较具宁夏特色的四种古生物神奇灵武龙、铲齿象、巨犀、鱼石螈设计IP形象,并在确定了形象的基础上制作金属钥匙扣、金属书签、帆布包、塑料水杯、徽章等文创衍生品,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更好的普及古生物知识,扩大博物馆社会影响力。

(二)优化科普教育内容,创新科普活动****形式

2023年科普活动以馆现有展项和馆藏标本为依托,在突出公益性、互动性、趣味性、知识性和科技感的同时更加注重活动的体验感和影响力,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展工作。

**1.开展“流动地质博物馆”公益科普活动。**该活动主要由矿物岩石小课堂、研学课堂、地学专题讲座、VR互动体验、科普影片展播五个环节组成,并组织专业科普人员前往学校、社区、广场开展公益活动活动。2023年,先后走进中卫、永宁、灵武、贺兰等地的17所中小学、4个广场,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70场,受众1.1万余人,为整体提高乡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发挥科普志愿服务力量。

**2.****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围绕破解青少年暑期“托管难”的问题,宁夏地质博物馆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于7月9日至14日,面向社会招募40名青少年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该活动在汲取往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活动内容,依托展厅资源定制开发“初相识”“面对面”“探地学”“诵科普”“共成长”等多项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研学教育课程,教授青少年科普讲解的同时,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的意识,达到在体验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的活动目的。

**3.开展“小小地质家”活动。**为充分发挥科普惠民职责,丰富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普及地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于7月16日至22日,面向社会招募30名青少年开展“小小地质家”活动。该活动对地球科学、生命演化、家乡地貌、矿产资源等方面定制开发“探索地球奥秘”“寻找生命印记”“追溯植物发展”“鉴赏宝石之美”“发掘石头秘密”等多项科普性高、实践性强、趣味性高浓的研学教育课程,并配有“急速60秒”、“博物馆寻宝探秘”等团队游戏和两天一夜的沙漠研学,通过了解沙漠地貌、观察天空星体、开展篝火晚会、夜宿沙漠帐篷等环节让青少年在实地踏勘中深度了解地学知识,在知行合一的体验中激发科学兴趣。活动期间共计开展主题活动30余场,为丰富暑期生活、普及地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做出积极努力。

**4.开展“博物馆奇妙夜”主题科普活动。**为继续发挥品牌科普活动的社会效益,宁夏地质博物馆统筹发展和安全,于9月22日晚以“乐享科普盛宴 点亮地学之光”为主题,开展第九季“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包含地质研学、科学竞赛、趣味展览等16项精品内容。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研学相结合,在保证不同群体参与感和体验感的同时,将晦涩难懂的地学知识充分转化,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汲取科学营养,感受地学魅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当晚活动当天接待游客1000余人,线上直播观看人数1.5万人次,后期慕名而来的游客达6800余人,累计受众2.3万余人。

**5.****开展“出发吧,地球少年”系列研学教育活动。**该活动紧密联系中、小学校教学大纲,将《科学》《地理》《生物学》等课程知识融入课题,面向青少年受众设计的可看、可听、可摸、可动手实践的系列地学科普课程,通过趣味、通俗易懂、生动的知识讲授、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和动手科普实验等形式,让青少年在沉浸式的氛围中汲取地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目前,该活动已形成13个精品研学、4个大型团队研学、1个户外研学。2023年,一是针对《地球生气了》和《解密远古的生命》2个精品课程的研学体验单内容重新设计,优化后的课程内容可行性更高、科普性更浓、趣味性更高。二是新开发1个精品研学课程《黄河上的军舰——羊皮筏子》,让黄河知识与文化贯穿其中,深度解读黄河以及保护的重要性。三是开展基础研学和主题研学教育活动40场,受众3000余人。

**6.****制作“地质视角看宁夏”系列科普视频。**为了扩大我馆的社会影响力,打破常规科普宣传渠道和模式,宁夏地质博物馆以“地质视角看宁夏”为主题,拍摄10期系列科普视频,讲述家乡地质地貌的同时向社会大众普及地学知识,提高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对家乡地质地貌的了解,从而引到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对祖国的热爱感、对自然的敬畏感。截止11月15日,10期视频在“科普中国”视频号和“宁夏地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累计受众2万余人。

(三)更新优化展陈内容,引进推出特色展览

2023年,宁夏地质博物馆严格按照年度展览设备及展具品维护规定,跟踪项目改造进度,做到了维护及时、更换到位,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内提升项目。

**1.常规展项更换维修。**完成馆内黄河展项、贺兰山展项、对话亿万年展项、生命大爆发等展项投影机除尘保养、非金属矿产电脑主板更换维修等工作。对“宁夏地质矿产管理机构沿革”和“宁夏地质局历任局长”展板更新,对“未来展望”和“2023年地质局工作思路”区域内容更新,确保展览展陈常看常新。

**2.娱乐设备维修更换。**对4D影院每月进行定期检查,并针对影院座椅向阀、喷雾系统电磁阀、投影机内灯泡及滤网等进行保养更换,改装储水系统供水泵,采买更换雪花机1台,保证影院正常运转。

**3.广场展览维修保护。**对馆外广场3处汉白玉雕塑、铲齿象、大唇犀等6只玻璃钢动物模型重新上漆着色,保养加固,对霸王龙互动模型电路进行维修,确保馆外互动展项安全美观。

**3.举办古生物化石临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讲好生态文明故事,宁夏地质博物馆立足资源优势,主动联合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共同举办“远古印象”——古哺乳动物化石主题科普展览,通过化石标本、图片、展板、动物模型等丰富的形式,展示晚新生代时期甘肃、宁夏及周边地区一些典型的古哺乳动物化石,感受当时的古地理环境、气候、地质构造变化,实现与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的“零距离接触”,激发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思考,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和自发行动。

**(四)建强科普教育平台,**社会功能得到发挥

宁夏地质博物馆不仅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还是自治区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在开展科普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类基地的作用,通过“科普+”实现科普多元化、一体化。2023年,宁夏地质博物馆积极与社会大中院校联系,先后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院校签订共建协议,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转化教育方法,引导青少年树立崇尚科学的正确理念和乐学善思的探索精神,并将爱党爱国的火种根植于心,是实现馆校资源共享、平台共建、载体共创、人才共育,推动“思政科普一体化”的有力举措。

(五)加强安全保障措施,提高参观服务质量

博物馆作为一个开放式的游客聚集场所,为了给进馆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参观环境,宁夏地质博物馆对场馆的安全保障、参观指引、应急措施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安排部署。

**1.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2023年,宁夏地质博物馆根据多年的运行实际,对《地质博物馆工作规则》《地质博物馆节假日值班管理制度》《地质博物馆讲解员管理办法》《观众投诉管理办法》《观众意见处理办法》等制度进行更新修订,尤其针对《地质博物馆安全保卫制度》《地质博物馆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地质博物馆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制度》《地质博物馆消防管理制度》等进行细化,对消防安全、电梯安全、参观过程中突发事件的情况制定应急预案,让健全的制度体系成为博物馆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

2.制定严密的内控管理措施。一是馆设有4名正式职工和8名保安组成的专职安保队伍,全天候负责场馆的安全保卫工作,定期对展馆照明系统、安防、消防等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对锅炉、电梯等特种设备定期检查保养,确保场馆安全开放。二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要求,各部门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并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目标,切实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奖罚分明,执行有力。三是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和安全检查,研究解决馆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针对查找出来的安全隐患点,督促整改,跟踪整治,强化落实。四是定期组织职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安全生产站位和认识,坚守红线意识不动摇,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五是在汲取“6•21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多次组织全馆人员针对不同地点、不同人员进行消防演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安全工作抓紧抓牢,确保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参观环境。

3.增设便民的引导服务设施。****一是对全馆内办公区域门牌和参观区域指引标识进行更换,风格统一、舒适美观,指引作用更加明显。二是添置了大型存包柜、雨伞、药品箱、工具箱、老花镜、针线盒、以及残障人士服务设施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便民服务。三是在前台设立公众意见薄并发放调查问卷,从展览陈列、服务设施、服务态度、环境面貌、志愿服务等方面征求到公众对博物馆的意见建议若干条,并针对游客反馈及时进行了落实整改。

三、获得荣誉

2023年,在馆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全馆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宁夏地质博物馆科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认可。一是“出发吧,地球少年”系列研学教育活动被中国科协评为“2022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二是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开展的科普场馆‘价值引领’的探索与实践”优秀科普工作案例征集活动中,我馆的《创新地学科普思路 打造地质文化品牌——宁夏地质博物馆科普建设》经学会专家进行初审、终审,最终在上百篇工作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踔厉奋发担使命 勇毅前行谱新篇——科普场馆‘价值引领’的探索与实践”优秀科普工作案例三等奖。三是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2023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推荐活动入围展示名单,经过各省文物主管部门、协会常务理事评选推荐,全国共有34家博物馆成功入围,宁夏地质博物馆位列其中。四是携程发布《2023年五一出游数据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宁夏热门景区TOP10中,宁夏地质博物馆位列其中。

四、问题不足

虽然我馆在今年的科普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赞赏,但在科普工作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科普经费受限

我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科普经费来源单一,额度小,导致在科普展项更新、科普活动开展、科普书籍编写、科普产品制作等工作中阻力较大。尤其打造的科普品牌——“流动地质博物馆”,由于缺乏科普大篷车及相关专业教具和展具,无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导致活动开展规模受限;“出发吧,地球少年”系列研学教育活动中研学物料的缺乏影响活动开展效果和受众范围。

(二)宣传渠道单一

我馆属于宁夏地质局的下属单位,因此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体统一由局里管理,所以很多科普信息在宣传上存在滞后和闭塞的现象,导致科普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受限。

(三)专业人员欠缺

随着我馆科普教育工作不断丰富与深入,科研项目缺乏专业研究人才,科普人员较少且年龄偏大,在讲解接待、科普活动策划及开展上精力不足,缺乏创新思路和方法,不能很好的满足多元化科普工作的需求,影响博物馆有持续性发展。

五、工作建议

**(一)****增加经费投入。**建议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继续加大对地质博物馆的扶持力度,对社会教育普及、人才队伍建设、陈列展览提升、设施设备更新、安防技防维护等方面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增强博物馆自我造血功能,保障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保持博物馆对广大公众的持久吸引力。

**(二)增配专业人员。**宁夏地质博物馆自开馆运行至今,已经十余年,期间除了增配一名科研工作人员外,其它人员均保持原状,尤其是较少的科普人员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游客需求,在科学普及上出现断层现象,建议注入新鲜血液,形成梯队,从而激发科普教育工作的动力的可持续性。

来源: 宁夏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