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安全和生物育种工作。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生物育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绿色发展和国民营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科技竞争的焦点和衡量一个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伴随千百年来自然物种进化与人类科技进步,世界农业育种经历了驯化选育、杂交育种和转基因育种三个阶段、正向智能分子设计育种阶段迈进,实现了从“耗时费力的经验育种”向“高效精准的设计育种”的革命性转变。生物育种属于从转基因育跨入智能设计育种,融合常规育种、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对动植物开展高效、精准、定向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粮食和肉蛋奶总需求量将分别攀升至7.2亿吨和2.1亿吨,生产能力须提高20%和30%以上才能满足基本需求。我国稻米和小麦的供需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玉米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大豆供需矛盾形势更加严峻。2015年以来,我国每年进口大豆、玉米等谷物超过1亿吨。目前,资源要素投入对产量提升的驱动力明显减弱,单纯依靠常规技术难以确保粮食有效供给,亟需技术新突破,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新动能。因此,加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将推进动植物育种从“经验育种”到“设计育种”的技术飞跃,加快培育重大新品种,大幅提高动植物产量和质量,支撑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绿色发展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我国农业病虫害频发,草地贪夜蛾和非洲猪瘟等危害严重。我国耕地中三分之二为中低产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四分之一,近8亿亩耕地常年受旱灾威胁。长期以来,我国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分别比美国高4倍和2倍以上,农业环境承载能力已达极限。与国外相比,我国生产1吨粮食所消耗的化肥农药是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利用率仅分别为39.2%和39.8%,比发达国家低15%,对农业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实践证明,创新前沿生物技术,加快培育抗病虫、抗旱耐盐碱、养分高效利用作物新品种和资源高效利用动物新品种,是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约束性问题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国民多元消费升级,优质农产品存在巨大缺口;营养缺乏的“隐性饥饿”人群近3亿人;由于饮食习惯改变所引起和诱发的各种与膳食相关的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社会问题。利用前沿农业生物技术,创制具有保健功能的作物,开发功能性食品,在日常饮食生活中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实现医食同源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采用生物技术研发的富含β-胡萝卜素的黄金大米、高ω-3大米和大豆、富铁和富锌大米、低还原糖含量马铃薯、富含乳铁蛋白的牛奶等均有助于解决营养不良和改善营养健康。创新生物育种技术,加快开发营养功能型新品种,促进农业、营养保健与生物医药交叉融合,对增进国民营养健康,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 海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