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肺炎支原体”和“非典”有关,其实没有错。

不知道有多少人觉得,“非典型性肺炎”是2003年那场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时候才出现的,但实际上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非典型性肺炎(atypical pneumonia)”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非典≠SARS,SARS只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种)

图源:pexels.com而导致非典型性肺炎最常见的微生物就是「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

如果单纯从症状来说,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支原体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或1937)年。

1937年Dienes和Edsall在患者的前庭大腺脓肿中首次检测到从人类体内分离出的支原体,而这种支原体被怀疑是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

人型支原体,图源:phil.cdc.gov1年后的1938年,当时报道了几例症状相似的患者,其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咽痛、发热伴相对缓慢的心动过缓、持续干咳等症状。在严重受累的情况下,发热会持续10至43天,但通常持续约3周,并且和1937年报道的病例症状惊人的相似。

在当时并不知道肺炎支原体的存在,因此很多类似症状患者会被诊断为流感。

不久后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微生物学家MONROE D. EATON从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痰液中通过组织培养分离出最终被称为肺炎支原体的病原体,只不过当时被命名为“EATON因子(Eaton agent)”。

并被认为是一种病毒,也有人称之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病毒”,通过动物试验发现,这种“病毒”可以导致啮齿类动物肺部病变(下图)。

在1962年发现,这种“病毒”能够在含有 2.5% 酵母提取物和 20% 马血清的无细胞培养基中的成功生长,并且呈现“煎蛋”状的菌落(下图)。

通过20世纪60年代在志愿者身上进行的试验证实,这种“病毒”(就是肺炎支原体)可以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并在1963年正式被命名为肺炎支原体。

也就是说,肺炎支原体导致的疾病曾经被归类于“非典”,而这种病原体也曾经的命名也包含了“非典”。

有意思的是,就在20世纪60年代刚刚正式命名肺炎支原体后的不久,极为不成熟的“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就“迫不及待”地被粗暴研发出来。

虽然有了疫苗,但这种疫苗存在两个极大的问题:

①效性低到令人发指:这种肺炎支原体疫苗的总体保护效果为41%,对肺炎的保护效果为36%,对于发热性疾病的保护效果仅有18%;

②具有潜在风险:接种疫苗后未产生抗体的人不仅发病风险仍然很高,而且还可能导致接种疫苗的人出现「疫苗增强性疾病(VED)」。

因此,这种疫苗很快就被淘汰了,至今也没有任何肺炎支原体疫苗获批。

因此,一些人把肺炎支原体肺炎和非典捆绑在一起说,其实也不算大问题,**只不过在国内“非典”的意义比较特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的SARS,**并且现在也没有疫苗(我国的SARS疫苗反而在2004年通过了1期临床研究),所以就容易造成恐慌和焦虑。

=丸=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兴趣创作,仅为让更多普通人对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单位、机构,未接受任何形式赞助,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公开平台,如果内容有误,大家多做自我批评(不是)。

来源: 卤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