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日,在一阵清亮、悠长的号角声中,87岁高龄的著名纸史专家李玉华缓步向前,高声诵读蔡伦祭拜文,在湖南省耒阳市蔡伦纪念园拉开了第二届衡阳旅游发展大会纸文化传承活动的序幕。活动旨在招贤纳士、集思广益,挖掘蔡伦造纸深厚的创新文化,把握蔡伦造纸蕴含的创新理念,以此作为耒阳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文化和智力支撑。
耒阳是纸圣蔡伦的故里,同时也是诗圣杜甫的卒葬之地,享有“荆楚名区”“三湘古邑”“汉白玉之乡”“油茶之乡”“楠竹之乡”等美誉,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竹海,旅游业已成为当地重要支柱产业。向蔡伦坐像敬献花篮、行鞠躬礼后,与会嘉宾、游客纷纷走进以油纸伞、岳州扇、南岳剪纸、滩头年画等非遗传承项目为载体汇聚成的纸文化长廊,参观蔡伦纪念馆,在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传习所体验古法造纸技艺的精妙,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造纸学会秘书长曹春昱介绍,蔡伦发明造纸术深受前人丝絮生产工艺的影响。古人用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将余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每次漂絮完的篾席上都会遗留一些残絮,用篾席多次漂絮,残絮便会累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纤维薄片晾干后剥离下来,便可用于书写。古籍把这种絮片称为赫蹏或方絮。方絮因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只能供达官显贵书写使用。
时任尚方令的蔡伦,在主管御用器具制造期间,经多年摸索、实践,发明了用树皮、麻头、敝布、渔网等为原料制造植物纤维纸的办法。东汉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蔡伦将自制的植物纤维纸献呈汉和帝,得到和帝的褒赞和赏赐,并下令在全国推广使用,纸张逐渐取代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丝帛,成为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用得起的书写用品。后人把蔡伦发明制造的这种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
在“蔡侯纸”发明前,人们一直在寻找造纸的方法,全国多地考古发现的“灞桥纸”“中颜纸”“金光纸”等,就是西汉时期先人找寻、探索的具体反映。这些所谓“西汉纸”的考古发掘,使得蔡伦造纸术的发明曾一度受到质疑,一些学者甚至认为蔡伦并非造纸术的最早发明者,他只不过是改良了已有的造纸术。但是,更多的研究者用事实证明,“灞桥纸”等“西汉纸”只是纤维物的简单堆积,相较于制作原料,其物理、化学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因而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纤维纸”。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规范了工艺流程,使得这种创新技术易于学习、推广。在原料选择上,蔡伦主要利用废弃的麻料和易得的树皮,生产成本得以大幅降低。在生产制作上,他根据植物纤维原料特性和手工作坊生产要求,创造了“锉、煮、捣、抄、烘”五步造纸工艺流程。“锉”即切断或砍碎原料,今天的造纸业谓之曰“切料”;“煮”是为了脱掉树皮、麻料中的果胶和木质素,等同于现代造纸工艺中的“脱胶”;“捣”就是将切碎、煮烂的原料舂捣成浆,即今天造纸行业里的“打浆”;“抄”就是用篾席或丝网在纸浆里抄纸,今天的造纸行业仍沿用了这一工艺名称;“烘”是把“抄”出来的纸页摊平晾干,它是蔡伦造纸法的最后一道工序。
史籍记载,蔡伦“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可见,蔡伦发明造纸术并非轻松所得,每逢节假日,他都闭门谢客,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工场作坊,学习、探寻与造纸工艺相关的方法与技术。真可谓,锲而不舍,天道酬勤。蔡伦之后近2000年的今天,世界各国造纸的主要工艺流程,基本上还是沿袭他发明的“蔡侯纸”生产原理,无非是把手工操作改成机械操作,继而把机械操作改进为自动控制,不断提高造纸的效率和质量。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元400年左右传到朝鲜,又过了约200年传到日本,约公元700年传到中亚和西亚,公元900年左右传到北非,大约在公元1100年传到欧洲。纸张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应用,快速推动报刊、图书业发展,给传播先进思想、传承优秀文化插上了翅膀,继而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一系列深远、重大的影响。
“诗里,画里,蔡伦故里,耒阳在这里欢迎你。”感受“千年纸都”的文化魅力,畅想“荆楚名区”的美好未来,特填《浪淘沙令》词一首,以表情怀:“怀圣耒阳游,胜景寻收。三湘古邑玉白柔。竹海绿涛歌万顷,杜甫诗讴。//盛会聚名流,思绪悠悠。蔡伦造纸惠千秋。古法传承新创造,集智筹谋。”
注:本文刊载于2023年11月10日《科普时报》“青诗白话”栏目。
作者简介:
苏青,曾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部编辑,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继续教育学院暨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科技导报社副社长、副主编,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来源: 携诗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