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种

外来物种是指在某地区或生态系统无天然分布、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的物种,其中来自国际间的称为国外外来物种,来自同一国家不同流域或区域的称为区域外来物种。与外来种相对应的是土著种或称本地种。外来物种的主要危害是影响农渔业生产,竞争排斥原生物种,降低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失衡或引发病害,危害其他生物及人类等。不科学的放生和随意丢弃,可能造成外来水生物种的大规模入侵,给我国自然水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从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的规定,未经允许放生外来物种是违法行为。

(一)常见的国外外来物种及其危害

据不完全统计,为了养殖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自1957年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以来,我国已从国外引进外来养殖水生物种约150种。此外,随着休闲与观赏渔业的发展,已知超过500种国外观赏鱼类被大量引进到国内。目前,国内养殖的观赏鱼除极少数本土原生观赏鱼外,其他均为国外外来物种。这些外来物种一旦进入我国的水域生态系统,有可能对我国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影响和危害。目前我国常见的外来水生生物物种包括:红耳彩龟、美洲牛蛙、革胡子鲇、短盖巨脂鲤、纳氏臀点脂鲤、克氏原螯虾、福寿螺、清道夫、罗非鱼、雀鳝、食蚊鱼、露斯塔野鲮、镜鲤、鳄龟、凤眼莲、低眼无齿鱼芒、云斑尖塘鳢、虹鳟、大口黑鲈、眼斑拟石首鱼、斑点叉尾鮰、匙吻鲟、杂交鲟、太阳鱼等等。

1.红耳彩龟(红耳龟、巴西龟)。原产于北美洲,作为观赏龟类引入我国。由于其适应性强、食性广,一旦流入江河,将大量捕食小型鱼、贝和蛙类的卵及蝌蚪,掠夺其他生物特别是本土龟类的生存资源,使其生存受到不利影响。同时红耳彩龟也是疾病传播的媒介,影响人类健康和水生动物生存。由于其价格低廉,经常被不知情的群众买来放生。2015年6月近万只巴西龟被福州市民放生闽江,当地渔业执法部门不得不组织捕捞渔船全力追捕巴西龟。

图1.红耳彩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2.美洲牛蛙(美国青蛙)。牛蛙原产于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地区,是一种大型食用蛙,1959年引入我国。由于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易于入侵和扩散,从而威胁本土水生生物生存。此外,其携带的蛙壶菌是导致两栖动物灭绝的重要原因。

图2. 美洲牛蛙(Rana catesbeiana)

3.革胡子鲇(埃及塘虱)。革胡子鲇于1981年11月从埃及引进,其形态与我国南方产的胡子鲇相似。由于个体大、生长快、易繁殖、适应性强、耐低氧、抗低温,在自然水域很容易形成优势种,可通过捕食和竞争对本地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图3. 革胡子鲇(Clarias lazera)

4.短盖肥脂鲤(淡水白鲳)。短盖肥脂鲤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形似食人鲳(纳氏臀点脂鲤),但口裂较小。淡水白鲳在华南地区的自然水体有分布,可通过捕食和食物竞争对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破坏生物多样性。该物种对水温要求较高,低于7℃时就开始死亡,在北方自然水体里不能越冬。

图4. 短盖肥脂鲤(Piaractus brachypomus)

5.纳氏臀点脂鲤(食人鱼、食人鲳)。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外观与淡水白鲳相似,区别是下颚明显突出,口裂较大。食人鲳对人类具有攻击性,是典型的高危外来鱼类。近年来,广西乃至国内不少江河均有发现食人鱼的报道见诸报端,但经鉴定后基本都是短盖肥脂鲤。与淡水白鲳不同,食人鲳类非常畏寒,在水温20℃以下便会死亡,考虑到我国即使是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气温也能达到20℃以下,食人鲳在国内自然水域越冬的可能性不大。

图5. 纳氏臀点脂鲤(Pygocentrus nattereri)

6.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于北美洲,抗逆性强,繁衍速度块,能在各种水体中生存,是优良的养殖品种。克氏原螯虾喜欢穴居,擅长打洞,会导致部分梯田地区灌溉用水的流失,已在贵州和云南的部分地区形成了一定危害。

图6.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7.福寿螺(苹果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上世纪80年代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引入我国进行养殖,但由于口感不好且携带人兽共患的寄生虫,而被弃养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泛滥成灾。福寿螺食量大,可造成水稻等水生植物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粮食生产。

图7.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8.清道夫(下口鲇、吸盘鱼、琵琶鱼)。实际可能包括野翼甲鲇、豹纹翼甲鲇等多个种类。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作为热带鱼养殖中的“水中清洁工”引进。清道夫天敌少、繁殖力强,不仅刮食藻类,还能吞噬鱼卵和鱼苗,严重威胁其他鱼类繁殖生长。目前,在长江以南部分河流已有发现,该鱼已对珠江流域部分水域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图8.1 野翼甲鲇(Pterygoplichthys disjunctivus)

图8.2 豹纹翼甲鲇(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9.罗非鱼(非洲鲫鱼)。包括丽鱼科口孵罗非鱼属、帚齿罗非鱼属和切非鲫属的多个种类,我国最常见的包括尼罗罗非鱼、齐氏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伽利略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以及经杂交改良后的品种。原产于非洲和中东,喜高温、耐低氧,海、淡水中均能生活,杂食性,抢食力强,生长迅速,现已广泛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引进,是联合国推荐养殖的优质水产养殖品种。罗非鱼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缘于其迅速的繁殖速度和大量的种群数量,导致水体内鱼类品种过于单一,挤占其他鱼种生存空间,打破原本的生态平衡。在南方部分水域,罗非鱼已成为优势种。

图9.1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图9.2齐氏罗非鱼(Tilapia zillii)

图9.3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

图9.4伽利略罗非鱼(Sarotherodon galilaeus)

图9.5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

10.雀鳝。原产于美洲地区,包括眼斑雀鳝、鳄雀鳝、长吻雀鳝等7个种类,目前我国引入比较常见的是鳄雀鳝和眼斑雀鳝,自然水域最常见的是鳄雀鳝。由于鳄雀鳝其生性凶猛,生存能力强,若以外来入侵物种的形式生存在新的环境下,将会对渔业生产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预测的危害。需要注意是该鱼卵有剧毒,肉可以食用但加工略为困难。目前已在全国部分城市的内河和公园湖泊发现鳄雀鳝,经调查多是市民不愿饲养后丢弃或放生导致。

图10.1鳄雀鳝(Atractosteus spatula)

图10.2眼斑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

11.食蚊鱼(柳条鱼、大肚鱼)。原产于中、北美洲。因对消灭疟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虫有一定作用,耐污染,适应力强,繁殖能力高,被引进到世界各地作灭蚊用途。因与各地原生鱼类进行竞争,破坏生态平衡而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物种。在华南人类活动区,食蚊鱼已通过竞争取代了本地的鳉科鱼类,甚至影响当地蛙类、蝾螈等两栖动物的生存。

图11 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

12.麦瑞加拉鲮(孟加拉鲮、红眼鲮、麦鲮、印度鲮)。原产于南亚,作为养殖品种引进我国,生长迅速,个体大,目前主要作为肉食性鱼类的饵料鱼养殖。在珠江和长江水系均较常见,对鲮等本土种的威胁较大。

图12麦瑞加拉鲮(Cirrhinus mrigala)

13.露斯塔野鲮(南亚野鲮、泰国野鲮)。原产于南亚,在我国南方地区普遍养殖。其食性较广,抢食能力强,繁殖力强,一旦进入自然水域,容易抢占本地土著鱼种的生态资源,挤占其他鱼种生存空间。

图13露斯塔野鲮(Labeo rohita)

14.镜鲤。原产于欧洲,包括德国镜鲤、散鳞镜鲤、乌克兰鳞鲤以及其他经杂交改良后的品种,目前已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推广养殖。进入自然水域,可能占据本地鲤的生态位,并对本地鲤造成遗传侵蚀。

图14 散鳞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 specularis)

15.云斑尖塘鳢(笋壳鱼)。原产于东南亚,作为养殖品种引进。目前在海南岛和广东部分地区有分布。是凶猛的捕食动物,在养殖水域对鱼苗和虾苗危害较大。在自然水域,也会影响本土种的生存。

图15 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

16.马那瓜丽体鱼(花身副丽鱼)。原产于中美洲,又名淡水石斑、花老虎、美丽罗非鱼,最初作为养殖种引进我国。在海南岛分布较广泛,摄食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强,对本土物种威胁较大。

图16马那瓜丽体鱼(Parachromis managuensis)

17.德州豹(德克萨斯鱼、绿巨人)。原产于北美洲,原作为观赏鱼引进我国。属肉食性凶猛鱼类,体格强壮,领地意识强,容易攻击和吞食其他小型鱼类。目前在珠江流域和海南岛屡有发现。

图17匠丽体鱼(Herichthys carpintis)

18.线鳢(泰国鳢)。原产于东南亚国家。由于具有耐低氧、耐污能力强、生长快、易逃逸、护幼等特点,其对盐度的耐受能力比斑鳢强,导致其较易在天然水域扩散。目前已在珠江流域部分水系发现自然种群。

图18线鳢(Channa striata)

19.短头梭鲃(大鳞鲃)。原产于中亚里海地区,2003年引入我国,并人工繁育成功,目前已在多地开展养殖。具有适温广、耐低温、耐低氧、耐盐碱等特性,易在自然水域生存。其入侵的主要危害是与土著鱼类竞争食物与栖息地,特别是盐碱水域的土著鱼类,目前已在黄河、长江、珠江流域部分天然水域有捕获记录。

图19 短头梭鲃(Luciobarbus brachycephalus)

20.鳄龟。原产于中美洲和北美洲,包括大鳄龟(真鳄龟)和小鳄龟(拟鳄龟)两种。作为观赏及食用动物被引进,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饲养。其生长迅速,生性凶猛,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因缺乏天敌,一旦放生野外,将对本地水生动物构成严重威胁,对生态环境危害巨大。

图20.1 小鳄龟(Chelydra serpentina)

图20.2 大鳄龟(Macrochelys temminckii)

21.佛罗里达鳖(美国山瑞鳖、珍珠鳖)。原产于美国,现已引进我国在多地开展养殖。由于养殖逃逸和随意放生等原因,加之其环境适应能力和繁殖力较强,近几年来在各地不断有捕获报道。在自然水体可能占据本土鳖类的生态类,并捕食其他水生生物,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图21 佛罗里达鳖(Apalone ferox)

22.凤眼莲(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养殖,现已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滋生为杂草。繁殖能力极强,一旦有适合它生长的环境,便快速生长,并成为当地的优势物种,抑制或影响其他物种的生长,破坏生态多样性,极易造成该地区生态恶化。

图22 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23. 条纹鲮脂鲤(巴西鲷、小口脂鲤)。原产于巴西南部的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1996年作为食用鱼由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引进我国,并于1998年人工繁殖成功。具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食性杂、耐低氧、不耐低温等特点,故在我国南方天然水域均存在一定的入侵风险,目前在已在广东、广西等部分河流和水库有种群分布,在河流下游流速较缓处较多。主要危害是与本地土著鱼形成食物与空间的竞争。

图23 条纹鲮脂鲤(Prochilodus lineatus)

24.虹鳟。原产于北美。肉食性鱼类,性凶猛,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作为食用鱼被引进国内,现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养殖。由于其具掠食性,可能占据本地鲑科鱼类的生态位,也会捕食其它鱼类,造成其他鱼类种群数量减少,目前已在黄河上游多次发现。

图24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25.大口黑鲈(加州鲈)。原产于北美。我国8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取得人工繁殖成功,目前华中、华南等地养殖量较大。典型肉食性鱼类,掠食性强,摄食量大,喜捕食小鱼虾。生长较快,目前在江河中垂钓所获最大个体重10公斤以上。大口黑鲈一旦进入自然水域,可吞食其他鱼类受精卵和幼鱼,抑制其他鱼类种群数量增长,从而带来严重影响。

图25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26.眼斑拟石首鱼(美国红鱼)。原产于南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水域。生长迅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为广温广盐性鱼类,食性广泛,对饵料要求不高。我国于1991年开始引进并进行繁殖,养殖范围由南至北不断扩大。由于养殖过程逃逸和随意放生,近几年来在部分沿海滩涂、矶礁、防波堤等地方均有钓获,2010年在象山渔山岛曾钓到一条重达26公斤的美国红鱼。因其生存能力强,并捕食本地鱼类,可能对海洋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图26 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

27.斑点叉尾鮰(沟鲇)。原产于北美。我国8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取得养殖、繁殖的成功,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人工养殖已形成较大规模。耐低氧,对水体的酸碱度和盐度的适应性广,偏肉食性。由于其适应范围广,一旦进入自然水域并建立种群,可能占据本地鲇等鱼类的生态位,造成其他鱼类种群数量减少。

图27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etaus)

28.匙吻鲟(鸭嘴鱼)。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适温范围广,滤食性,生长速度快。我国1988年引进,现已成功地人工育苗并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推广养殖。由于养殖过程逃逸和随意放生,近几年来在江苏、浙江、湖北、陕西、安徽等地方的江河、湖泊屡有捕获。

图28 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

29.杂交鲟。包括多种鲟鱼的杂交后代,常见的有小杂(以小体鲟为父本,达氏鳇为母本)、西杂(以西伯利亚鲟为父本,史氏鲟为母本)、大杂(以史氏鲟为父本,达氏鳇为母本)。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由于养殖过程逃逸和随意放生,近几年来在宁夏、四川、浙江、青岛、陕西、湖北等地方的江河、水库、湖泊屡有发现。

图29.1杂交鲟(小杂)(Huso huso×Acipenser ruthenus)

图29.2 杂交鲟(西杂)(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

图29.3 杂交鲟(大杂)(Huso huso×Acipenser schrencki)

30.太阳鱼。包括蓝鳃太阳鱼、绿太阳鱼等太阳鱼属品种及其杂交后代,我国1987年从美国引进,目前已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开展养殖。该品种适宜在湖泊、水库、池塘繁殖和养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淡水养殖及观赏鱼养殖对象。该鱼具有极强的入侵性和破坏性,近年来在多地河流屡有发现。在钱塘江水系曾多次捕到蓝鳃太阳鱼,2015年在大别山区淠河流域发现存在较大的绿太阳鱼野外群体。

图30.1 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

图30.2 绿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

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