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中国北斗系统创始人之一,首创“双星定位通信系统”。

学生时代的陈芳允

陈芳允刻在黄岩老家墙上的题字

故事一:长孙“阿玉”深得祖父疼爱 读了七年私塾

1916年4月3日浙江黄岩县城关寺后巷的陈家,迎来了这个家庭的长孙。身为裁缝的祖父高兴得合不拢嘴。男孩取名陈芳允,小名“阿玉”。阿玉的父亲陈立信从保定陆军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军官,长年在外。母亲身体瘦弱,生下阿玉后身体一直不好。阿玉每天跟爷爷睡在一起。爷爷十分疼爱长孙,闲下来就抱着他,逗他玩,教他说话,给他讲佛经故事。

1921年阿玉5岁,陈家请来一位教私塾的老先生,让他与几位年龄相仿的孩子,跟着老先生接受启蒙教育。老先生教他们读《论语》《孟子》,阿玉摇晃着小脑袋,诵读着“之乎者也”。其实小小年纪的他,对那些古文内容似懂非懂,但他小脑袋瓜子特别灵光,记性好,课文背得滚瓜烂熟。

阿玉6岁时,母亲身体每况愈下不幸病故。随后的日子里,父亲辞官回家,置田产开作坊,续弦再娶。阿玉依然是跟爷爷奶奶吃住。

1925年阿玉已经9岁了,父亲重新找了一位私塾先生,是前清秀才。父亲让他搬到私塾先生家住读。主要学《古文观止》,半年后开始学写作文,写出的文章半文半白。七年的私塾学习,为阿玉打下古文基础,只是他越来越不喜欢刻板的旧时教学方式了。

故事二:《送秋》小文显现人生态度 父亲寄语未来

1928年的秋天,12岁的阿玉终于告别私塾,走出家庭生活小圈子,来到黄岩县立中学读初中。在这里,他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学习的内容与形式,跟私塾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国语、英语、数学等课程的成绩优秀。而除了学习,他还在课余时间,邀上要好的同学一起去爬九峰山,赏景访古,了解家乡黄岩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阿玉与父亲开始有了一些共同的话题,父亲也不把他当小孩子看待了。有一次,父亲问他学习怎样了,他回答说,还好。父亲语重心长地说:阿玉,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不要想着当大官,要做大事,在社会上立自己的业绩。

时光荏苒,三年初中很快就要结束了,小芳允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了一篇小文章《送秋》。文章写到,送不送秋无所谓,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是秋季,还是春、夏、冬季都要努力,不能虚度。这篇从独特角度表明自己人生态度的文章,被刊登在校刊上。

故事三:考进全国最好中学读高中 参与抗日运动

1931年夏,父亲到上海办事,15岁的芳允一同来到上海。父子俩听说浦东中学不错,学校设施与师资力量在全国数一数二,理科班所用数理化教材都是外文原版制。这年,芳允考进了浦东中学高中部。

芳允迈入这所名校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鬼子入侵我东三省,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救民族于危亡成为青年学生的神圣使命。芳允跟随着学校同学参加上海学生运动,上南京请愿,争取全民动员武装抗日。蒋介石派兵将请愿学生押上火车送回上海。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鬼子突袭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然而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卖国政策,蒋介石与日本侵略者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允许日军驻留上海。抗日运动在上海全面兴起,学生们无心闭门读书了,芳允积极投身到抗日宣传与抵制日货的运动中。

芳允临近毕业时,学校仍在闹罢课,连毕业考试也没组织。对于芳允来说,高中三年学习收获不尽人意,但他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认识到中国要强盛,不受列强欺负,科学技术必须强起来。

阅读链接:“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来源: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