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芽孢杆菌究竟蕴藏着什么神奇力量?科学家们多年的癌症研究有了哪些新的进展?在神秘的海洋里,又有哪些奇妙的生物呢?近日,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实践”课程团队的11名师生,携手湖南省遗传学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普”课程团队及同趣自然科普中心,走进岳麓文旅洋湖驿站,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科普趣一‘厦’”公益科普活动,长沙300多名中小学生及家长乐享科普大餐。

公益科普活动走进岳麓文旅洋湖驿站。均为受访者供图

本次公益科普活动持续2天,开设了6场公益科普课程,由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应激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科研课题组指导研发,以各个课题组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为支撑,结合学生的科普实践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优势,在科学普及与科普人才的双向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透过潜水员的视角认识各种海洋生物、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和各种形态的细菌,把自己手掌上的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里带回家探究,通过乐高积木理解合成生物学和人造生命……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引发了中小学生共鸣,现场互动频频。

活动现场,大家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通过这次科普活动,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芽孢杆菌居然可以修复混凝土!”来自岳麓区第一小学的周辰多小朋友在课后发出感慨:“我以后也想通过研究发掘出微生物更多的隐藏技能。”

“我们鼓励学院课题组将各自领域的科研成果科普化,通过指导、鼓励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参与全民的科学普及,从而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科普活动。”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实践”课程团队负责人程喆老师介绍。

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湖南省遗传学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普”课程团队负责人范雄伟副教授认为,儿童科普课程虽然简约但不简单,专业科普最缺的是专业的人才。目前,很多高校并未设置相应的科普教育专业,湖南师大与厦大在科普教育课程的交流合作意义重大,响应社会科普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定能在实质上推动全民科普的发展。

来源: 科普湖南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