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航天员在轨期间拍摄过不少摄影作品,其中一些绝美照片还有着不同凡响的纪念意义。

一、克服重重险情的首次行走(NASA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年3月18日,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左)乘坐“上升—2”号飞船离开太空舱12分9秒;同年6月3日,漂浮在地球上空160公里的爱德华•怀特(右)成为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美国人。这是第一张由另外一名身在太空的宇航员拍摄同伴在太空中漂浮的照片。

1965年6月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员艾德•怀特(Ed White)完成了太空行走,成为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美国公民,这个壮举距离列昂诺夫那次大胆的太空行走仅三个月。在双子座4号任务中进行的 EVA(太空行走也被称为EVA(舱外活动)) 是在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上空开始,持续了23分钟。艾德•怀特使用手持的氧气喷射枪(下图显示他拿着的仪器)将自己推出太空舱,并在太空中移动。

一个紧急氧气包放在他的胸前,一条25英尺(7.6米)长的脐带和包裹着金带的系绳将他固定在飞船上。

“最初,怀特用手持喷枪将自己推到8米(26英尺)长的缆绳末端,并三次回到飞船上。在最初的三分钟后,燃料耗尽了,怀特扭动身体,只能拉着缆绳进行操作。”

怀特在“zip gun”(宇航员称氧气喷射枪为“zip gun”)上碰运气,但幸运的是并没有对他造成损害。双子座 4 号太空行走虽不像列昂诺夫那样引人注目,但它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 EVA 期间的通讯不畅,以及难以打开和关闭的顽固舱口。

艾德•怀特的双子座4号船员搭档詹姆斯•麦克迪维特(James McDivitt)在1999年的一次采访中解释道:“当我们去关闭舱门的时候,它关不上,也锁不上。所以,在黑暗中,我试着在看不见任何东西的一侧摆弄,试着把手套放进这个小槽里,把齿轮推到一起。最后,我们完成了,终于把它锁上了。”试想,如果麦克迪维特没有关闭舱口,那么,两名宇航员肯定会在重返大气层的过程中丧生。

二、天堂探索or地狱般磨练(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绳太空行走)

1984年2月,布鲁斯·麦克坎德雷斯二世使用MMU喷气背包进行了人类史上第一个未系绳子的太空行走。

1984年2月7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两名宇航员麦坎德利斯和斯图尔特先后实现在太空行走。他们从“挑战者”号走出,完成人类的第一次不系绳太空行走。

麦坎德利斯第一个出去。他背着喷气背包离开了货舱。从背包里喷发出的氮气,推动他出了舱320英尺。他像一颗人造卫星悬浮在漆黑的太空中。麦坎德利斯在太空呆了90分钟后,回到了货舱。他把背包交给了另一宇航员斯图尔特。

斯图尔特出舱时,在短时间内,手腕上曾系着安全带,但他很快就把安全带解开了,开始离开航天飞机。他进到离航天飞机92米的距离,65分钟后回舱。

这两名宇航员和航天飞机以每小时17,400英里(每小时28,000公里)的速度飞驰,但是在太空中并没有这种速度感觉。

此次太空行走,宇航员使用了喷气背包,保证了他们能够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回收和修理飞行中的卫星。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背后就是淡蓝色的地球,那幕惊险而美丽无比的场景图片,惹无数地球人惊呼和赞叹。

当所有人都在为航天飞机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而惊叹时,宇航员鲍勃•斯图尔却陷入痛苦境地,这是人们向往的“天堂探索”,还是“地狱般的磨难”?

在地球轨道的太空行走是非常艰辛的过程,宇航员需要穿着僵硬笨重的太空服在致命的真空环境中工作6个小时,这也是一项体力的脑力的挑战,而且前提是一切都进展顺利。1984年2月7日,当宇航员鲍勃•斯图尔特和布鲁斯•麦坎德利斯离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他们在STS-41B任务中测试美国宇航局太空载人机动装置(MMU)的“喷气背包”时,根本不知道太空行走会有多倒霉……

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当他们打开舱门离开航天飞机时麻烦就出现了,当空气从航天飞机气闸排出时,斯图尔特遵循着标准操作程序,打着哈欠来平衡中耳与宇航服大气之间的压力,这里的压力平均每平方英寸为1.95公斤,但是这个简单的动作使自己下巴上那根固定通讯工具的下颏带断开。

斯图尔特回忆称,当时下颏带上的下巴垫漂浮在我的眼前……这可能最糟糕的处境,我噘起嘴唇努力地吹了口气,随后下颏带在我的鼻子和头盔表面之间弹来弹去,当下颏带滑过我的嘴部时,我尝试用舌头接住它,然后将它塞入头盔颈环,避免它遮挡我的视线范围。

正当斯图尔特试图用舌头接住下颏带时,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宇航头盔向上翘,平常的时候宇航头盔佩戴得很舒适,但出现该状况时,之前固定好的麦克风和耳机也出现了位置偏移,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太空行走时感觉到耳垂有压力感,当我抬起头的时候,麦克风已偏离,到鼻子的位置。我用头部向后撞击脑部后垫,从而防止通讯装置脱落。”

当时他产生了更大的担忧,他不希望地面控制中心知道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可能会取消此次太空舱外活动。当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与地面控制中心失控时,斯图尔特告诉宇航员同伴麦坎德利斯和航天飞机指挥官万斯•布兰德发生了什么,我们商量了一下,最终斯图尔特还是决定继续此次太空行走,布兰德说:“好的,我们继续进行!”当斯图尔特和麦坎德利斯走出气闸时,斯图尔特的头部卡在脑部后垫上,避免佩戴的通讯装置脱落。

斯图尔特清楚地知道,脑后勺紧贴宇航头盔进行太空行走并非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曾作为美陆军试飞员和执行数百次越南武装直升机任务的一位老兵,斯图尔特认为自己能挺过去!

当麦坎德利斯戴着太空载人机动装置首次“无系绳”太空行走时,斯图尔特开始在有效载荷舱内工作,他说:“我将开始太空行走任务,同时我发现自己的脚无法放入太空脚环,我可以将脚趾伸入脚环,但当脚跟锁定后却无法转动脚跟,我看不到具体状况,但当时的情况是太空靴外层布料已经滑过了脚跟栓,这就意味着我必须用左手固定自己的身体,而当时左手拿着一半的工具,我必须对所有转矩力产生作用,不仅通过手臂,还有脚,当时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我的手臂在抽筋……”当他被问及那时的沮丧程度时,斯图尔特说:“天哪,如果沮丧程度的极限是10分,那时我的沮丧程度达到9.5分!”

与此同时,地面控制中心工作人员与“自由飞行”的麦坎德利斯进行无线电通话,他正在描述着在太空舱上方高处看到的壮观太空景象,之后地面控制中心才转向另一位太空伙伴斯图尔特,地面控制中心在无线电装置中呼叫着:“麦坎德利斯,我们与你通话结束,斯图尔特,你的状态还好吗?”此时,斯图尔特的声控麦克风已偏移至眼球位置,于是斯图尔特声嘶力竭地大喊着:“哦,我很好,一会再沟通吧!”其实斯图尔特当时真正的想法是,这套宇航服有点问题,我正在处理,你们暂时不要联系我。

而地面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并未领会斯图尔特的暗示,在头盔里呼吸着干燥纯净的氧气时,斯图尔特的嗓子都快喊干了,但他仍然不敢移动下巴使用脖颈环上的吸管喝水,他说:“如果我移动一下头部去喝水,我很可能失去通信载体,毕竟固定通讯工具的下颏带断开了。”

麦坎德利斯继续着他的魔毯之旅,在太空中漂浮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空100米处时,斯图尔特面临着一个新问题,他宇航飞行背包中的升华器冷却了紧贴他皮肤的冷却服管道中的循环水,管道被冰水堵塞了,依据任务备忘录的建议,出现该情况时需要将宇航服的温度调控至最低,他解释称,这相当于人体周围放置了最大量的冰水,从而利用身体热量融化升华器中的冰,但当我将宇航服温度调至最低时,就好像跳进了北冰洋,我没有办法让宇航服快速变热。

目前,由于任务备忘录上没有太多的建议,斯图尔特认为他可以通过关闭宇航服的风扇和水泵来清除冰水堵塞,切断水流,最终宇航服所凝结的冰就可以升华,然而,当宇航服的风扇关闭后,头盔内二氧化碳含量快速上升。当斯图尔特感到自己的呼吸越来越深时,他又将风扇打开,在接下来的太空行走,他先后经历了6次这样的冻结现象,最后一次是在他返回气闸时发现该现象。

斯图尔特轻描淡写地说:“不可否认地讲,那是一次非常令人沮丧的太空舱外活动。”两天之后,挑战者号宇航员需要再次进行太空行走,这次斯图尔特将自己驾驶太空载人机动装置,他在穿上防护服的时候,将头部通讯工具使用医用胶带缠绑在头盔上,以便更好地控制,但他仍无法使用脚环固定自己的脚部。

斯图尔特表示,驾驶太空载人机动装置是试飞员的梦想,我实现了太空喷气背包的一个最高操控等级,这是我非常认可的太空飞行装置,宇航员要想更容易操控飞行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它与自己的大脑连接在一起,这样只要宇航员意识执行某个动作,太空喷气背包就能实现,它是一台令人愉快的机器……。

斯图尔特接受记者采访时回想了太空行走的真实感受,他说:“当我看着轨道飞行器和地球的时候,我在想:作为宇宙中唯一的人会是什么感觉?所以我把太空载人机动装置转到一个看不到地球、月球或者太阳的地方,这里我只能看到太空的黑暗,我仅坚持了大约15秒。然后我想:好吧,我们回头看看,确保一切都还在那里,这是一种我从未体验过的有趣感觉。”

这虽然是航天飞机宇航员经历过最糟糕的太空行走,但这种体验是宇航员最为宝贵的人生经历。

三、真假难辨疑云重重的首次登月

1968年,从阿波罗飞船拍摄登月舱着陆的时候,留守在飞船里的航天员拍摄的照片。对于这张照片,《完整地球目录》曾给出这样的评价:“‘阿波罗8’号拍摄的这张展现在月球上看地出的著名照片,完美地诠释了我们这颗星球的美丽与罕见性(干燥的月球与荒芜的太空无法与之媲美),同时也开始改变人类的意识。”

1969年7月20日,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第一批在月球上行走的人类。

站在月球上的巴兹•奥尔德林(左):照片拍摄于1969年,里面的宇航员就是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这是展现人类第一次入主另外一颗天体的最完美的照片,奥尔德林面罩中出现的身影就是大名鼎鼎的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自公布之后,奥尔德林的这张照片便风靡全球,世界各处都能看到它的复制品。有意思的是,他拍照时摆出的曲臂姿态也成为以后的宇航员争先效仿的对象。至于为什么这么做,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月球上的人类足迹:足迹照片是奥尔德林于1969年在月球上拍摄的。月球漫步是完成“阿波罗11”号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作为科学家研究月球土壤属性的一种方式。这张经典照片可作为证明人类曾登陆月球的一大证物。

图: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插上美国国旗并敬礼,照片由阿姆斯特朗拍摄。这是一张被认为阿波罗11号登月造假阴谋者经常拿出来使用的一张照片,阴谋论者认为月球上是真空环境,美国国旗不可能“飘扬”的。其实这是误解,因为这面国旗是特制的“Γ”形的支架,总是处于展开状态。而旗帜表面的起伏并非被风吹动,而是旗帜被移动时的惯性所致。同时,月球上缺少空气阻力,惯性产生的起伏运动会持续很久,产生“风吹飘扬”的错觉。

图:登月舱旋梯上的一块标语牌,它们被永远留在月球表面,上面写着,“这是公元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表面。我们代表全人类为和平而来。”

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很多人认为美国宇航员所谓的登月画面,其实是在摄影棚里拍的,是不折不扣地造假。特别是现在美国重返月球的SLS火箭首次发射一再推迟,使出了吃奶的劲,却连出发都做不到,更是让人怀疑了。50多年前6次成功登月,每回登月都是一次成功,怎么21世纪20年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反而不行了?

咱们说凡事要讲证据,阿波罗登月50多年来,各国科学家和主流的声音,特别是美国的竞争对手苏联、俄罗斯政府和克格勃从不怀疑,是因为有确切的证据的,而我们的嫦娥二号、日本的“月亮女神”,甚至连印度“月船二号”的轨道器,都拍到过阿波罗登月舱。这一切都要归功于2009年6月18日发射的美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它装备有一个LROC月球侦察轨道器照相机,由一对窄角相机(NAC)和一个广角照相机(WAC)组成,最高0.5米分辨率。而LRO在任务期间,数次飞越了阿波罗11号、12号、14号、15号、16号和17号的登陆区,不但拍到了登月舱着陆平台以及它们的阴影,甚至还拍到了月球车的车辙和宇航员留下的脚印。另一个佐证就是阿波罗15、16、17号都带月球车上去了,能看到大量的车辙,可阿波罗11、12、14号未带月球车上去,为啥图片里也有大量的“车辙”呢?那就是宇航员在月面上行走留下的一串串脚印。看到这里,肯定还是有人不服的,美国人的轨道器拍阿波罗登月的痕迹,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没有可信度。印度“月船二号”拍摄的阿波罗12号着陆区,也有成串的脚印,它除了分辨率低一些,拍到的脚印浅一些之外,与美国LRO拍摄的画面基本一致。

好,既然阿波罗登月是真的,那么有一个硬伤还是绕不过去,那就是为啥今天重返月球,美国还要使出吃奶的劲,甚至连SLS火箭的首飞都要一再推迟?首先,美国重返月球原先预计的时间是2028年,只是因为政治的需求,被人为提前到2024年,所以很多新的系统还没有成熟,是一种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其次,如今重返月球,其实比阿波罗登月要复杂得多,整个“阿尔特弥斯”计划,不仅包括重新将美国宇航员送到月球上,还要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也就是说这一次不再是打卡式登月,所以整个登月系统考虑的东西更多。阿波罗仅仅只是登月,现在是要建立月球基地。

四、宇宙梗王,诗兴大发,地表最强互拍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任务期间,航天员杨利伟拍摄的地球。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太空。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期间,拍摄的地月同辉景观。这是静谧太空映衬下的一抹蔚蓝。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2008年9月27日,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航天员自己一小步,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在出舱活动并展示五星红旗,这次出舱之前险象环生,本该用手拉开的舱门,翟志刚却怎么都拉不动,刘伯明找到了一个辅助工具,翟志刚接过后,用力地撬动我们的舱门,使其裂开了一条缝,那么气流也瞬间流了出去,平衡了压力,舱门才最终打开,当所有人都刚刚松了一口气的时候,这时候又突然响起了报警,神舟七号报道,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这个时候翟志刚当时也做出了很快的一个判断,他们选择了祖国的荣誉,刘伯明和景海鹏配合下,完成了首次太空行走,使我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

作为“宇宙梗王”的翟志刚,

是这样描述第一次出舱行走

“一打开,满天的蔚蓝!

当时很高兴,天真蓝……

紧接着低头一想不对

外太空不是蓝的,外太空是黑的

啥也看不见的黑呐!”

“怎么是蓝的呢?

一看,这是地球……”

2021年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杨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刘伯明出舱后,第一次亲眼见证舱外环境,不禁脱口而出:“外面是黑的。”随后刘伯明一个跃身来到了浩瀚宇宙。全景摄像机全程拍下了这一过程,刘伯明惊叹道: “哇,这外面太漂亮啦!”。

2021年8月20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成功出舱,在太空中互拍, 留下了值得收藏的照片。

找最佳拍摄角度

“01可以稍微抬头一下吗?”

天地协同

给聂海胜找最佳拍摄角度

出舱干完活“诗兴大发”

刘伯明还分享了出舱感言

“漫步太空人不老

中国航天接力跑”

地面工作人员回复

“神舟十二号,完成工作非常好

为你们点赞!”

作为同住地球村的每位村民,地球上有你有我,所以照片里也有我们!

来源: 航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