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是流行于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彝族火把节的起源,追溯其根源就是来自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祭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邻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玩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野玉海千户彝寨被称为“全球彝族朝圣地”,每年农历6月24日,各地的彝族同胞都会齐聚至此共庆彝族年。2017年7月1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彝族同胞和嘉宾、游客欢聚野玉海彝族火把节,或畅饮水拌酒、对唱彝家山歌,或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共度火把节的欢乐时光,共庆新时代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