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美日两国在戴维营首脑会晤期间签署协议,将联合研制高超音速武器拦截弹。这是继2017年联合研发“标准”-3BlockⅡA型导弹后,美日再次进行导弹研发合作。根据计划,该型导弹将部署在“宙斯盾”驱逐舰等平台上,计划在高超音速武器滑翔段将其击落。
高超音速武器拦截难
目前,可实战化运用的高超音速武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导弹,如俄罗斯“先锋”导弹等,采用两级或多火箭发动机,推升至距地面约35至300千米的大气层上层后,高超音速弹头与火箭发动机分离,自高空进行无动力滑翔,在穿过大气层边缘时开始机动飞行,维持高超音速直抵目标。另一类是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如俄罗斯空射型“匕首”导弹和海基型“锆石”导弹等,先采用火箭发动机助推,导弹加速至高超音速后,由超燃冲压发动机提供动力,以高超音速巡航模式直达目标。“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在地区冲突中的实战运用,显示出此类武器较强的战略威慑与毁伤效果。
与弹道导弹不同,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路径难以预测。特别是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导弹在大气层中,能以超过5马赫的速度高机动飞行,其间进行不规则的弹跳与横向侧滑机动变轨。针对这类武器,现有防空反导系统可提供的有效预警探测、拦截范围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加上拦截弹性能较差,很难实现对高超音速武器的探测、识别、跟踪与拦截。
设计方案实施难度大
目前,美国、以色列等极少数国家正在对高超音速武器拦截技术展开研究,并提出滑翔/巡航段拦截方案。与助推段、末段拦截难的情况不同,高超音速武器在滑翔/巡航段的飞行速度相对稳定,飞行时间相对较长,对其进行弹体探测、弹迹推算和逐层拦截的可能性较高、拦截“窗口”期也较长。因此,高超音速武器滑翔/助推段多层拦截成为目前较为可行的技术设计。
近年来,美军以现有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为基础,通过改进、新研等方式,加快发展高超音速及弹道导弹空间传感器系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过顶持续红外架构、指挥控制与战斗管理通信系统、海基“宙斯盾”防御系统、陆基战区高空区域防御拦截系统和高超音速导弹滑翔段拦截器等,试图构建多层全向区域高超音速武器拦截体系,最终打造一体化防御高超音速和弹道导弹威胁的能力。
其中,高超音速导弹滑翔阶段拦截器是一种超高性能高超音速导弹,由海上部署的“宙斯盾”舰上的垂发系统发射,可对进入滑翔阶段的高超音速导弹进行拦截。高超音速及弹道导弹空间传感器系统,由数十颗覆盖全球的近地轨道卫星组成,能够实时探测高超音速导弹发射及分离情况、连续跟踪弹头滑翔漂移,将数据传递给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过顶持续红外架构,创建导弹运行轨迹。指挥控制与战斗管理通信系统通过卫星通信系统接受目标导弹数据,并发送给“宙斯盾”防御系统或陆基战区拦截系统。拦截系统依据信息,发射高超音速拦截弹和“标准”-6导弹等,进行分层拦截。
这一拦截方案在设计上看似可行,但要实现对高超音速武器的有效拦截,还要面临诸多难题。其一,系统整合难题多。例如,各系统之间的目标数据信息延迟、失真和虚假欺骗等问题,陆/海基预警雷达探测目标距离近、发现概率低,拦截反应时间不足等。二是制导控制难度大。拦截弹在临近空间快速飞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面临目标探测识别精度差等问题。三是拦截弹性能达标难。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解决上述系列难题将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突破。
美日联手各有所图
近年来,美国军费吃紧,亟需拉拢外援以缓解经费不足等问题,这也是美国联手日本共同研发高超音速武器拦截弹的重要原因。同时,通过美日联合导弹研制,未来美国将“顺理成章”地在日本本土、离岛和海上自卫队“宙斯盾”舰或航空自卫队飞机等平台上部署相应的反导拦截子系统,美日战略绑定将更加牢固。
反观日本,既能借此名正言顺地提升其高超音速武器拦截技术和导弹进攻能力,又能进一步巩固其在美日联盟中的地位,加速从“小跟班”向“合作者”的身份转换,同时增强日本在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美日此举必将引发俄罗斯等相关邻近国家的警惕和防范,进一步加剧地区军备竞赛和核技术扩散等风险。
来源: 597.9高地科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