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一位叫王懿荣的清朝官员偶然发现:被人们当作中药材的“龙骨”上居然刻有卜辞,当即斥资收购了大量散落在各地的这种“龙骨”。若干年后,国际上把1899年视为研究刻有这种卜辞的古文字的发端,这种古文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王懿荣被尊为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王懿荣

紧随着王懿荣的甲骨文研究之路的是清末的刘鹗。王懿荣去世后,他收购了王留下的大量甲骨文“龙骨”,从中择取一千多种编撰了《铁云藏龟》一书。这是最早著录甲骨文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后来又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大家投入研究,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刘鹗

研究认为,甲骨文是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文字。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被学界称为“殷墟”。

2016年国家邮政发行的《殷墟》邮票第1枚就是“甲骨文”,系一块残断的牛肩胛骨的下部,正反面皆刻满卜辞,字口涂朱,残存180余字,内容是关于商王武丁占卜本旬之内是否有灾祸的记录,是研究商代地理、方国与军事制度的依据,是能补上史记之缺失的史料,堪称“甲骨之王”。

甲骨文

2021年10月,为纪念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国家邮政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上面别出心裁地把25个甲骨文文字用特殊工艺印在主图的空白处,以6个矩阵排列,让人爱不释手,也使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用邮票的方式得以传播。

邮票图

荧光灯下的甲骨文文字

文字对照表

甲骨文的文字内容分为记事类刻辞与占卜类卜辞两种,分别是对历史与占卜的记载。

现在已统计出来的甲骨文,大概有四千多字,而能够释读、知其音、义的,也不过一千一百多字。

都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有了文字,才是文明开启的时代。最早的汉字雏形肯定早于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自源文字。

自源文字是从本土文明发展中独立产生的文字,世界上有五种古老的自源文字,其中就有最为古老的中国汉字和埃及的圣书字。

埃及的圣书字出现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的第一王朝时期,有三种字体:碑铭体、僧侣体、大众体。碑铭体起初雅俗通用,后因雕刻于金字塔和神庙石壁上,或者是石器、陶器上,成为一种正体,也是三种字体的总称。这种字体符号外形像图画,但并无象形表意的功能。僧侣体是实用的草体,主要用于宗教写经。大众体又称书信体或土俗体,是僧侣体的简体形式。

在漫长的岁月里,埃及的圣书字所表达的含义一直不能完全为人知晓。一直到拿破仑远征埃及,这种古老的文字才全部被法国学者商博良破译。

商博良是一个语言天才,熟练掌握了多种古代语言,对古埃及历史和文化尤其着迷,立志破解圣书体象形文字。

1822年,他发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1836年,在他去世之后,他的《象形文字语法》出版,1841年《象形文字字典》出版。

商博良的论文手稿

以下就是埃及与法国分别为纪念商博良的历史功绩而发行的邮票。埃及邮票上的“罗塞尔石碑”正是商博良破译圣书字的突破口。

埃及邮票

法国极限片

古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曙光,引导着人类走向光明。相较于埃及的圣书字,中国的甲骨文显得更为深奥,至今仍有大量文字未能破译,期待后继者努力。

来源: 科学与人文的交叉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