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俄军首次证实,苏-34战斗轰炸机成功发射了“匕首”高超声速导弹,打击乌克兰目标。“匕首”不再需要专用载机发射,表明俄罗斯空天军突破了重要的技术障碍,无疑将提升对地打击能力和作战灵活性,很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图。预计未来乌克兰会面临更严峻的防空形势,刺激双方空中博弈白热化。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匕首”一直是俄军发起空对地打击的杀手锏之一。作为俄军在伊斯坎德尔M陆基弹道导弹基础上研制的机载导弹,火箭助推和超燃冲压发动机造就了“匕首”强悍的突防能力。2022年3月,“匕首”飞行超过1000公里后,精确命中了乌军的大型燃料和润滑油储存点,有效摧毁了拥有坚固防护的地下目标,被外界视为史上首次空射高超声速导弹实战。

机腹中线挂载大型副油箱的苏-34战斗轰炸机

稍加分析“匕首”的关键性能指标:最大速度约10马赫,巡航速度约2.5马赫,射程约2000公里,战斗部重约450~500公斤,可根据任务选择高爆弹、钻地弹、燃料空气弹、集束弹等不同类型的弹头,命中精度误差小于30米……这些都提升了敌方的拦截难度。实战中,“爱国者”等西方先进防空系统同样“折戟”。

不过,自2022年底以来,“匕首”的打击效果似乎有所下降,原因不容忽视。一方面,乌军引进了西方防空武器,预警、指挥、通信能力也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匕首”暴露出使用局限性,那就是载机过于单一。

按照俄军一贯宣传,“匕首”只能由米格-31K战机挂载和发射。米格-31K战机的前身是米格-31截击机,最大飞行速度达2.83马赫,实用升限约24000米,能够与“匕首”形成“双高速”优化配置,也就是导弹发射前通过“借力”载机的高度和速度,获得更大的有效射程和突防速度优势。

问题在于,俄军现役米格-31K战机数量不多,有限的发射平台制约了“匕首”的实战机会。此外,“匕首”锋芒毕露,导致特征明显的米格-31K战机成为乌克兰与西方的重点盯防对象。卫星、无人机、预警雷达和潜伏情报人员等密切协同,一旦发现米格-31K战机“举动异常”,乌克兰控制区很快就会全面响起防空警报,从而削弱了“匕首”的打击效果。

而苏-34战斗轰炸机具备了发射“匕首”的能力后,无疑强化了这款高超声速导弹乃至俄罗斯空天军发动空袭的威慑力。苏-34战斗轰炸机最大载弹量超过8吨,实用升限约15000米,最大航程40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约1.8马赫。尽管苏-34战斗轰炸机在速度、高度等性能上不及米格-31K战机,但装备俄军更多,借助苏-27战机家族的后勤保障体系,出动更高效,载弹量和机体中轴线挂载能力又赋予了这款战机更大的空袭潜力,与“匕首”结合后,显然会提升俄军战力。

除了技术层面的意义外,俄军选择苏-34战斗轰炸机发射“匕首”,很可能另有三重考量。

一方面,俄军或许希望为苏-34战斗轰炸机“正名”,挽回航空工业声誉,改善国际军贸成绩。俄方长期以来大力宣传苏-34战斗轰炸机的强悍对地打击能力,称其为“炸弹卡车”,但其配套的先进制导弹药研发、列装进度不及预期。在俄乌冲突期间,苏-34战斗轰炸机表现平平,被击落或因意外事故损失不小,导致苏-34战斗轰炸机乃至俄制武器在国际军贸市场上遭遇冷落。如果这款战机能够借助发射“匕首”来取得一些重要战果,直观向外界展示武器配套升级成效,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形象”。

另一方面,由苏-34战斗轰炸机接过发射“匕首”的重任后,米格-31K战机和更多的先进制空战斗机可以“腾出手来”,执行更显紧迫的其他任务,比如在空战中应对可能参战的西方援助战机。

米格-31原本是作为截击机研发的,配套的R-37M“暗箭长空”、R-77-1等新型空空导弹性能不俗。改进升级后,米格-31系列截击机在高空高速状态下打击敌机,远程空空导弹最大飞行速度达6马赫,装药量充足的破片杀伤战斗部又具有巨大的不可逃逸区,足以威胁300公里外的敌方大型特种飞机。俄军还宣称,最新型的米格-31BM截击机已多次击落了乌军的战术飞机,拓展了作战目标范围。

近期,西方不断放风称,将援助乌军大量先进战机,预计俄军届时会面临更大的空中压力。为此,俄罗斯军工计划增产空战能力出色的现代化战机,但在重点机型上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分析认为,在苏-34战斗轰炸机具备发射“匕首”的能力后,更多俄军工资源可能向米格-31BM截击机“倾斜”,同时加速隐身战斗机的成熟进度。

此外,苏-34战斗轰炸机并非俄空天军潜力最优的对地打击平台,俄方希望通过展示其发射“匕首”等先进弹药的能力,对大力援助乌军的西方势力产生威慑作用。(作者:兰顺正)

来源: 《中国航天报·飞天科普周刊》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