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与古琴(上)

吕埴 文化学者

作为康乾时期承上后下的关键人物,雍正从登基伊始便竭力扭转康熙后期国家种种衰败征兆,为乾隆时期的极盛局面打下坚实基础。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雍正皇帝却以—颗“夙夜匪懈,宵旰忧勤,事必亲恭”的责任心,被后世赞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帝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勤勉”帝王,却也与古琴有着一段非同一般的爱。

[清]院本《胤禛朝服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爱琴渊源

有清一代,是古琴艺术的历史总结和集大成的时代。古琴弹奏技法、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切,与清代皇帝的推崇和重视有着莫大的关系。

清廷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康熙,生活在明代建造的宫殿之中,日日面对明朝230余年苦心积累的历代书籍与无数的文物珍品,如入宝山。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康熙懂得必须掌握入门的钥匙才能消化和吸收它们,于是诏令儒臣开始编书,如认识汉字的《康熙字典》,作诗的《佩文韵府》,了解书画技术及其历史的《佩文斋书画谱》,有关音乐的《律吕正义》等,开辟了掌握汉文化的通道。

通过儒臣的指教,康熙已经写出了一手潇洒的董体书法,熟悉了汉文化。他在《律吕正义》序言中说:

“丝乐虽多,惟重琴瑟,其为乐也最古,其为声也最正,然具声变之义者,尤莫如琴,今欲辨琴之音调,必先考其法制,详其弦度、徽分,然后体用备而数理明焉。”

康熙不仅有这样的认识,还特制了一张古琴的小模型,其长约20厘米许,黑漆、仲尼式、金徽、玉轸足、七弦具备,制作精巧合度,龙池上刻篆书“康熙御制”四字贴金方印。与此同时,康熙还命当时懂琴之人按照明代《梧冈琴谱》手抄成满汉文合璧本《琴谱》和满文《琴谱》,至今仍有数部收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仲尼式古琴模型 故宫博物院藏

篆书“康熙御制”四字贴金方印

[清康熙]满汉文抄本《琴谱》 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满文抄本《琴谱》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可见当时的康熙皇帝有斫制古琴的打算,也有学习弹琴的愿望,所以才有古琴模型、满汉文《琴谱》、满文《琴谱》的出现,以及应为康熙时期制作的“雍和”琴的传世。不过,康熙皇帝最终应该是知难而退放弃学琴了。此后,明廷遗留下来的历代古琴便少有人去弹了,留在宫中竟成为古董陈设,供观赏而已。一直到雍正时期,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清康熙]“雍和”琴 连珠式 私人藏

尽管官方史料一再声称雍正皇帝如何朝乾夕惕、专心政务,不讲求个人享受,甚至连百姓田地里的谷子多长了穗子都极为上心,但我们还是能从雍正御制诗、宫廷绘画,以及清宫原始资料如《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以下简称《活计档》)等中,发现这位皇帝倾心于古琴艺术的诸多证据。看来做一个勤奋的皇帝与热爱古琴,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清]郎世宁《瑞谷图》(右侧为雍正上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以琴明志

雍正皇帝喜欢古琴,在其诗作中屡屡提及,即位之前的《雍邸集》中即收录了8首,如《雪夜即事》:

“……

兴洽张琴好,心清得句工。

诘朝恭省候,披拂玉阶风。”

又如《舟次》:

“……

拂几调琴韵,临窗听棹歌。

时清多乐事,万汇总春和。”

又如《雨后园亭即景》:

“……

鸣琴遥和岩头瀑,凉箔齐钩水面亭。

最是夜初群籁寂,临轩坐拥一湖星。”

又如《临轩寓目》

“绮窗罢抚紫琼琴,香烬金炉鹤梦沉。

多事草偏名醒醉,可人花解结同心。

……”

又如《深柳读书堂》:

“郁郁千株柳,阴阴覆草堂。

飘丝拂砚石,飞絮点琴床。

……”

又如《题墨竹一十二首·其八》:

“……

开窗张素琴,凿池悬钓丝。

为缘情好笃,寤寐怀清姿。

……”

雍正一度崇信佛教,对佛法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亲笔手书有《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卷》。而《御选语录》是雍正钦定的释氏经典,卷十二为圆明居士语录,反映了雍正在雍亲王时期对佛法的参悟,其中《书斋述心》也涉及古琴:

“风花雪月天真佛,几簟琴书迦叶身。

不是懒于拈妙句,只缘无处觅诗心。”

[清]胤禛《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故宫博物院藏

此时的雍亲王胤禛极像一位“文人逸士”,其生活似乎闲逸散淡,这与其“文雅精细”的美学追求一脉相承,亦如北宋苏轼《述怀》那句:

“几时归去,做个闲人,背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当然,也有人认为胤禛的闲逸是“韬晦”,就像他命人绘制《围屏美人图》(又名《雍正十二美人图》)一样,只是想给人以沉湎酒色的假象,好掩饰自己“夺嫡”的野心。即便如此,我们也相信雍亲王在悠扬的琴声中,确实得到了些许放松。

[清]佚名《胤禛围屏美人图》 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在登基以后忙于政务,故诗作并不多,但这些诗作中亦有不少提到了古琴,如收录在《四宜堂集》中的就有3首。如雍正六年(1728年)所作《夏日勤政殿观新月作》:

“勉思解愠鼓虞琴,殿壁书悬大宝箴。

独揽万几凭溽暑,难抛一寸是光阴。

……”

雍正十三年(1735年)作《偶题》:

“秋宵噭噭云间鹤,古调泠泠松下琴。

皓月清风为契友,高山流水是知音。”

同年又作《深柳读书堂避暑》:

“……

嫩荷香远风频递,深柳阴重暑不侵。

移榻帘前何所思,要赓解阜入虞琴。”

雍正在政务方面算得上事必躬亲,且有时手段颇为阴毒。但他又感情丰富,对美拥有敏锐的感知力,他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闲居无事时,写作些以古琴为主题的诗作,使内心的欢欣与愉悦得以自然流露。

雍正皇帝颇有文人情怀,一生爱琴,兴洽拂琴、临波调琴、闲时横琴、倚窗抚琴、雨后鸣琴、开窗张琴……而雍正的琴诗也是生活的写照,从中可见古琴不离他的左右,书斋、园亭、闲日、雪夜、雨后……即便是当年扈跸康熙帝出巡,也要携琴而往。当然,爱琴并非是胤禛的“伪装”,他肯定是会弹琴的,不然扈跸出巡就不必携琴了。携琴而不弹,岂不露出破绽,授人以柄实,那对胤禛“夺嫡大业”是很不利的。

以琴养心

雍正皇帝喜欢园居,即位后因园居理政之需,酌量修葺圆明园的亭台楼阁。勤政殿即属新修的朝政建筑,位于正大光明殿的东侧,修成于雍正三年(1725年),是日常听政之所。从雍正三年八月二十七日首次正式驻跸圆明园,到雍正十三年病逝园中,胤禛在这11年间,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居住在此。

勤政殿在雍正年间对朝政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这与上文提到雍正六年所作《夏日勤政殿观新月作》所描绘的情形正相吻合——勤政殿中,独揽万几,丝纶日注,夜半时分,仰望新月,勉思解愠,抒发块垒,唯有鼓琴。

雍正不仅在诗中体现了对琴的爱好,还在绘画中表现了这一爱好。《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共计12幅,每幅纵188.2厘米、横102.2厘米,描绘不同月份节日的情景,而每一幅中都有极为写实的雍正皇帝的形象。在“曲水流觞”中,描绘夏初四月群贤列坐溪水边,举杯饮酒、吟诗唱和的情景。但此时的雍正皇帝却离群索居,于一静室中,临窗抚琴。

[清雍正]郎世宁《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曲水流觞》 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各式《雍正行乐图》,共6套,尺寸稍异。其中一套《行乐图》有16开,每开纵37.5厘米、横30厘米,分别绘“柳荫濯足”“山巅御风”“溪边赏春”“兰径吟诗”“蕉下乘凉”“临窗观荷”“竹洲品茗”“秋苇荡舟”“乘槎仙游”“庭园折桂”“采菊归来”“对月鸣琴”“抚松远眺”“临轩作诗”“偎炉读书”“雪舟垂钓”。16种文人逸士之生活追求,“鸣琴”一事赫然在列。但见古木参天,涧水潺潺,一轮圆月普照大地。雍正皇帝端坐树下,琴横膝上,轻抚琴弦,双目微启,沉浸其间,其意境正与“古调泠泠松下琴”极为合拍。

[清雍正]郎世宁《雍正行乐图·对月鸣琴》 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套《行乐图》共14开,每开纵34.9厘米、横31厘米。前两开画面相近,雍正着紫袍,于秋景之中若有所思;第三开着衲衣、荷笠行于山间;第四至十四开分别为“临渊采气”“执弓望雀”“以桃饲猿”“秋林听泉”“登崖观潮”“钓罢小憩”“观瀑蝠临”“深山刺虎”“岩窟闭关”“竹林抚琴”“池畔题壁”。而抚琴之景再次出现——高山之上,丛竹之中,明月高悬,雍正席地而坐,和着流水,弹着古琴,悠扬的曲调在高山、流水、丛竹间回荡,以致凤凰也闻声而至。

[清雍正]郎世宁《雍正行乐图·竹林抚琴》 故宫博物院藏

通观以上三幅绘画,雍正皇帝不论是置琴几上,还是张琴于膝,其神情姿态都仿佛专注于古调之中,遐想于红尘之外。观其右手似抹挑勾剔,左手似吟揉绰注,全合操琴之法。读其诗有琴人之情怀,观其图有琴人之范式。

康熙年间的一道谕旨,可以确证胤禛的音律造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玄烨指授皇三子胤祉率同词臣编纂《律吕正义》,在编写过程中,他命人去请教南府教习朱四美有关音律的问题,然后叮嘱道:

“他(朱四美)是个八十余岁的老人,不要问紧了,细细地多问两日,倘你们问不上来,叫四阿哥问了写来,乐书有用处。再问屠居仁,琴中调亦叫他写来。”

康熙皇帝对四阿哥胤禛如此信任,其音律造诣可见一斑,故其对古琴之爱当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