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葵”虽然被台湾岛狂削风力大减,但造雨威力不会减。它登陆大陆的强度会很弱,登陆后会很快死。但正如死去的“杜苏芮”仍然造成了华北和东北的大暴雨一样,未来“死而不僵”的“海葵”依然会在两广造成强降雨,甚至在那之后,早已“魂飞魄散”的“海葵”依然可能影响到云贵川的降雨。
一、“海葵”嘚瑟惨被削,台风红警直降黄
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的中心9月3日下午3点半在台湾省台东市以15级强度(50米/秒)登陆了。到今天(4日)上午,“海葵”中心风力狂降4级来到11级(30米/秒),这是台湾岛对登陆大陆台风“屏障”作用的体现,过岛或擦边都会被明显削弱,卫星云图和雷达图像清楚展现出它被狂削后的松散结构。
2023年9月4日10时“海葵”路径、雷达组合反射率拼图、风云4卫星云图叠加显示(大气探测中心平台)及解读(涛淘风云)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海葵”过岛后没有直接离开,而是继续在岛西南海面徘徊了8个小时,兜了一个小圈,仿佛在嘚瑟什么似的,结局当然是被更多的削弱。看看不到24小时的云图对比:
昨日到今日“海葵”在风云4号全彩图像上的变化(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就再对比下“苏拉”没有被台湾岛削弱的情况:主体溜过巴士海峡前后的对比。
“苏拉”过巴士海峡前后在风云4号全彩图像上的变化(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台湾岛削弱台风强大能力的关键并不在岛屿的陆地属性,而在岛上的中央山脉,它南北纵贯320公里,东西宽有80公里,主体海拔普遍在3000米以上(比处于大陆腹地的广大第二阶梯还要高1-2千米之多)。这样大范围垂直于台风大风的“高墙”,对于台风的影响那可不是简单的摩擦,而是强力的阻挡。要知道台风扎根在海洋,3000米以下的下盘决定了很多。打个比方:台风过台湾岛,就好像奔马撞上了绊马索,必然摔个大跟头。
另一方面,大气中的水汽70%都集中在3000米以下的低空,这些水汽随强风高速撞上中央山脉就会强烈上升冷却凝结为云雨滴、碰并长大落下,从而造就极端的降雨量。这也是台湾省会包揽中国几乎全部、各类型降雨量记录的原因。
台湾岛中央山脉削弱“海葵”并抬升台风气流形成特大暴雨示意图
(左-9月3日14时地面气压左);右-9月3日08时-4日11降雨量)
9月3日08时-4日11时全国降雨量(毫米)排名前10
因为“海葵”被台湾岛狂削后风力大减,尽管其直奔闽粤交界而来,但已经没有增强的条件,预计只会以强热带风暴到热带风暴的强度(9-10级风)登陆,风害大减,时间大概在5日凌晨到上午。所以中央气象台今早6时就把预警级别从昨晚的红色连降两级到了黄色,目前最新的预报如下:
中央气象台2023年9月4日14时“海葵”预报
二、9级登陆弱“海葵”,风小雨强莫大意
如果“海葵”照预计发展,会以最强约9-10级风的强度登陆大陆,这样的风风力对于闽粤抗台风的能力而言几乎不值一提。登陆后24小时内在广东东部风力就会降到8级以下而被停编——判定为“死亡”。
但是我们不能有丝毫大意,因为风虽小,雨极强
未来24小时登陆粤闽交界处前后,广东东部和福建中南部有暴雨到大暴雨,局部会有特大暴雨的极端降水,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中央气象台4日10时预报4日14时-5日14时降雨量
之前说过“苏拉”的特点是“强小”,即中心风力强但范围小,尤其是在登陆前后。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海葵”登陆大陆前的特点堪称“弱大”,就是中心风力较弱,但是影响范围大,其外围南海夏季风的强度、携带水汽量、影响范围都明显超过“苏拉”。
“苏拉”及“海葵”(预计)登陆大陆前后低空风(风杆)和水汽(填色)总量
上图对比了“苏拉”和“海葵”登陆前后的环流尤其是水汽背景,尽管“苏拉”作为台风的强度远超“海葵”,但在决定降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清晰的展现了三个差别:
1、台风携带的总水汽量和影响范围“海葵”显著强过“苏拉”;
2、登陆大陆前后,南海夏季风的暖湿输送对“苏拉”是接近断供,对“海葵”则是源源不断,这种输送不仅是水汽,而且对于对流强度的贡献巨大;
3、“苏拉”强降雨主要在本体,外围低空风与海岸线夹角小,不利于地形抬升,“海葵”外围强力暖湿水汽带几近垂直地“撞向”海岸线,更接近于前述“海葵”在台湾岛的那种造雨特点。
因此综合来看,“海葵”登陆前后在闽粤尤其是福建势必有更大范围的更强降雨。
故而从“造雨”的功能而言,“海葵”与“杜苏芮”更相似,强于“苏拉”。感兴趣的可以回顾前文《华北历史级特大暴雨过程真能怪“杜苏芮”吗?东北暴雨呢?》,这里放一张“杜苏芮”死去后的水汽形势图:
2023年7月29日20时大气总水汽(填色,即空气中气态水含量,越红越多/湿)和低空(900hPa等压面,约海拔1公里高度)风场示意图
三、“死去海葵”一路向西,季风汇聚暴雨相随
既然“海葵”与“杜苏芮”比较像,既然死去的“杜苏芮”能在华北造成历史级的特大暴雨,能显著影响东北的大暴雨,那么自然要对“海葵”后期的影响给予重视。
虽然与“杜苏芮”在造雨上有一定的相似,但区别也不小。
首先是路径。“杜苏芮”登陆福建后一路向北,“海葵”则可能是登陆福建后一路向西。“海葵”不可能影响北方,京津冀不必惊慌。
其次,“海葵”西去后不具备“杜苏芮”北上造成华北历史级特大暴雨的另一个重要条件——“阻塞形势”。这是我个人喜好借用西风带大尺度高压环流的一个固有专业术语来形容尺度相对小一些的降雨综合环境的,别人不这么提,所以打上引号。
简单来说就是造成下雨的各种天气系统短时间内不挪窝,暴雨条件短时间内没有变化,进而形成累积的特大暴雨。下面就图示对比阐述一下:
1、华北历史级特大暴雨与死去“杜苏芮”
最关键的造雨原因:第二阶梯的大地形与副热带高压的高压坝“分工合作”将南来的强盛、持续暖湿夏季风阻挡在了华北。
死去“杜苏芮”造成华北特大暴雨的“阻塞形势”
2、死去“海葵”可能的造雨形势
相对而言,“海葵”后期的南海夏季风也有,但不太强盛;大地形与锋面也有一定的配合阻挡,但作用重叠都是准东西向,向北的方向基本堵住了,但向西的方向没太堵住,“合围”暖湿夏季风的“阻塞形势”没有完全构筑成,因此不大可能出现特别极端的特大暴雨。
推测未来(9月7-8日前后)死去的“海葵”造成华南强降雨“半阻塞形势”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形势也足以造成暴雨到大暴雨级别的强降雨,后期切不可因“海葵”的死去而放松警惕——强风没了强雨仍在。
尤其这些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山区,则山洪、滑坡、泥石流、中小河流洪水等次生灾害的气象风险可能会比较高的。
再放一张水汽形势图匹配上图来可以相对定量的对比下。
预计9月7-8日前后的低空风(风杆)和水汽(填色)总量
假如这个死去“海葵”的低压环流因为冷暖空气的交汇依然存在的话将会影响西南地区,届时云贵川的降雨会显著增加一波。当然了这已经是一周后的形势,变数很大。
来源: 涛淘风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