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构思这篇小文分上下两篇,可以给到大家一个思考的空间。一动笔,就发现上下两篇不能充分探讨,那就改为用序号来标记了。
一位也是一直走在学习路上的学友看完前两篇文章后给我留言道:“这是一件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只是用昂贵的手表放大了影响。用如此精微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一件事情引发了那么多的事情,如果转换想法和模式,会转换情绪做法及结果,真是受教了!!!
我感觉转换前还有一个可能性,是父亲既会自责有会他责,但是都默默闷在心里,没有表现出来,家里虽然没有轩然大波,但是在压抑的状态里,每个人心里都感觉到压抑和自责。
这个时候还需要关怀自己。”
很显然她是用心体悟了。我和她探讨父亲压抑的结果会怎么样呢?她说:“父亲压抑自己的想法及情绪,家庭里每一个成员可能都会觉得自己不好,沮丧,挫败。”
是的,情绪一旦升起是掩藏不了的。吵叫打骂都是指向他人的向外的宣泄,另一个方向是指向自己的向内的压抑,忍而不发,这往往是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有修为的人所为。如林则徐在自己公堂之上悬挂的提示自己的“制怒”牌匾。但即便是忍而不发,身边的人也都能感受得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探讨一下情绪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图-1)
情绪是什么呢?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伴随着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如图-2所示包含了三个部分。主观体验就是内心的感受,往往内在的需求被满足了的时候,内心体验到的是愉悦的开心的幸福的快乐的等积极情绪,未被满足体验到的就会是受挫的生气的不满的愤怒的等消极情绪,这一部分体验只有自己知道,不表达别人可能就没办法知道。外部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开怀大笑满面春风喜形于色或者垂头丧气抓耳挠腮捶胸顿足等外在的行为举止或面部表情,这是他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有人认为情绪是可以掩藏的,大概指的就是这两部分:不说不表达同时克制自己的行为,如林则徐的“制怒”。真的能藏得住么?且来看看图-3所示的情绪引发的生理变化:我们可能体会过恐惧、愤怒、欣喜若狂时候心怦怦跳或气血上涌的感觉,会让人脸色煞白或者通红,抑郁悲伤的时候气血低沉缓慢甚至会感受不到心跳,这是情绪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恐惧的时候我们会屏住呼吸或者呼吸急促,这是情绪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抑郁悲伤思虑过多的时候我们会茶饭不思没有胃口,这是影响到了消化系统,这种状况持续时间过久还会让人失眠或者嗜睡,这是严重影响内分泌系统的表现。
(图-2) (图-3)
情绪对生理系统的影响能藏得住么?藏不住的,身体知道答案。情绪是一种能量,情绪经过,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就像动物在土地上或雪地里留下的足迹一样清晰,神经科学家称之为“神经标记”,它会调动某些肌肉或身体部位的改变。那别人也能感受到吗?有一个词语叫“察言观色”,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容易观察到;情绪敏感度高的人容易被传染到。越是关系密切的群体,越容易情绪相互传染。《共情陷阱》一书用大量案例实证说明“情绪传染,是一份归属感”,“在感情亲近的朋友、恋人之间,情绪传染可能更严重,我们称之为‘友爱传染’“,镜像神经元(也被称为‘同情神经元’或‘甘地神经元’)是情绪传染的生理基础。
写到这里我感觉有些晦涩,我理解的科普应该是面对普罗大众的,一旦专业术语过多,就会偏离了这个方向。而没有一点专业术语的话,又似乎不够科学。那就适可而止,回到我们的生活常态,心理体验人人都有。类似”踢狗效应“中亲人之间的情绪的相互传染,就属于《共情陷阱》所谓的“友爱传染”,就算是爸爸不说话不发火,但他压抑的能量身边的人尤其是亲密的家人一定能感受到,就像牛顿摆一样,启动了情绪的相互碰撞和传递。如果家人们置若罔闻、若无其事、丝毫不受影响,反倒会让人疑惑:这还像一家人么?!同甘共苦,描述的也包含着共情关系。可见,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想避免情绪传染,往往意味着置身事外,这可能是因为主动的超脱,也可能是被动的被排斥。
那就又回到了问题的源头:爸爸作为情绪污染源的源头,唯有不升起负面情绪,才会避免负面情绪对家人的情绪震荡。如何才能不升起负面情绪呢?我们上文已经从情绪管理ABC这个角度,探讨了作为有足够智慧的爸爸,就是要定好位,守住爸爸这个角色,为所当为;归好因,先反省自身的失误,不迁怒;示好范,各归其位,让未来更好。这是我们的事后分析,可以如此理性、智慧,而当情绪到来的时候,往往是气血上涌昏了头,当情绪占据大脑的时候,理性就没有了空间。
那怎么办呢?古今中外,心性相通,我们今天经历的心路历程,我们的古人也经历过,并且给出了解决办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径分明。唯有先修身,方可齐家。所谓修身,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成长自己,修通自己的身心,方能遇事通达。古人讲练功,今人讲运动,都是身体的锻造和训练;古人讲正心、诚意、致知,今人讲正念、初心,都是对心性的探索和回归。身心一体,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相互成就。
那么如何才能修通自己的身心呢?欢迎各位同仁分享自己的经验。同时,作为有足够智慧的孩子和妈妈,如何在爸爸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截断情绪污染的恶性循环呢?欢迎各位同仁交流分享。
参考文献:
1.〔法〕克里斯朵夫·阿格著、宋瑶译,共情陷阱[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1-02。
2.“制怒”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 易人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