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座”计划始于1987年春,是由当时的轨道科学公司和大力神航空航天公司自筹资金研制的,没有得到任何政府资助。不过在开发早期的挂飞试验和最初几次飞行期间,美国宇航局提供了B-52轰炸机改造而来的试验母机,也算是承担了一部分成本。此外,最初的两个客户轨道通信星座和地球观测星座预付了一部分款项。

1990年4月5日,美国宇航局试飞员、前航天员戈登·富勒顿指挥载机升空,实施了飞马座火箭的第一次发射。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是飞马座火箭的第一个客户。当时DARPA签订了5次发射意向,但实际上只落实了1次,其余4次都移交给了美国空军。

到1994年,轨道科学公司购买了一架退役的洛克希德公司L-1011客机,命名为“观星者”号,以此向《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观星者”号联邦星舰致敬。

1993年,美国宇航局发布了一份小型一次性运载火箭服务(SELVS)的招标书,要求性能略高于原“飞马座”。1994年轨道科学公司和大力神公司开发了XL版本,以满足美国宇航局的要求。“飞马座”XL第一级和第二级火箭加长,第三级没有改变。飞行操作流程依旧,对“观星者号”的机翼做了加强,可以承载更大的火箭,是现在的主力型号。

“飞马座”在美国国内的评价相当不错,安东尼奥·埃利亚斯领导的研制小组在1991年获得了时任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国家技术奖章。

“飞马座”最初的发射价格为600万美元,当时还没有配套肼辅助推进系统(HAPS)上面级。后来的“飞马座”XL发射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国宇航局的电离层连接探测器(ICON)任务就用这种火箭发射,合同总金额达到5630万美元,其中包括“固定发射服务成本,航天器处理,有效载荷集成,跟踪、数据和遥测以及其他发射支持要求”,发射在2019年10月11日实施。

在其44次发射历史中,“飞马座”有3次任务失败(STEP-1、STEP-2和HETI/SAC-B),两次部分失败(USAFMicrosat和STEP-2),随后连续30次成功飞行,总成功率为89%。1991年7月17日的第一次部分失败导致美国空军的7颗微型卫星没有进入预定轨道。1996年11月4日的失败导致伽玛暴识别卫星丢失。

火箭结构

“飞马座”和地面起飞火箭的最大区别就是有翅膀,它不仅仅有主翼,还有尾翼。尾翼组件由后裙、水平尾翼和单垂尾、舵机组成。尾翼组件是传统的全铝结构框架和应力蒙皮组成,尾翼的转动轴用钛合金制成。

飞马座火箭结构示意图

作为一种固体火箭,“飞马座”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精度比较差的问题。固体发动机存在着推力偏心,也就是说,推力和火箭轴线之间存在着横向偏移量和方向偏离角。这种情况在液体发动机上就轻得多。“飞马座”的上面级就是为了修正这个偏离量而设置的。如果用户对精度要求不高、不设置HAPS上面级,那么三级火箭在与载机分离后10分钟即完成任务,星箭分离。如果配备了HAPS上面级,将由它把卫星送入最终轨道。

飞马座XL火箭的无HAPS飞行程序

飞马座 XL 火箭的有 HAPS 飞行程序

在飞行期间,火箭的姿态由冷气推力矢量控制系统负责调解。箭上装有液氮气罐,通过液氮的喷射来形成控制力矩。

灵活选择发射地点

飞马座火箭充分体现了空射火箭的优势,那就是可以非常灵活地选择发射位置和发射方向,甚至可以灵活选择飞机起飞的位置。

火箭载机的主要基地就是范登堡空军基地,可以实现70°〜130°之间的轨道倾角,包括极轨道和大倾斜轨道。如果需要更大的倾角,就要和靶场管理部门进行额外的分析和协调。如果要实现较低的倾角,可以通过火箭在空中大幅度变轨来实现,但这样会消耗很多推进剂,造成运载能力的下降。同样,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时,可能有一些特殊的落区安全要求,导致某些倾角无法实现。好的一方面是,在这里发射时可以利用当地的测控跟踪通信设施。

“飞马座”还可以在其他靶场发射,包括沃洛普斯基地(WFF)、美国空军东海岸基地(ER)、里根试验场(RTS)。如果从东海岸发射,就要使用美国宇航局或者美国空军东海岸靶场的有关设施。

飞马座的可选发射场

如果要向赤道轨道发射卫星,就可以在夸贾林环礁靶场起飞。根据轨道科学公司与靶场签订的合同,在发射窗口期间,有关设施可以优先用于“飞马座”发射的任务支持。

一般来说,航天发射需要卫星制造商和火箭制造商各自把产品送到发射场,在发射场处理和组装,然后起飞。但是“飞马座”采用固体火箭、空中发射的方式,可以让载机带着火箭去“凑”卫星。1997年,“飞马座”在范登堡基地集成后,由“观星者号”挂载,飞往西班牙马德里,与西班牙制造的MINISAT-01卫星结合,然后前往大加那利岛,发射成功。

飞行程序

“飞马座”的主要部件出厂后,都运输到范登堡空军基地进行组装。这里专门为飞马座火箭开辟了一个危险货物处理区,外号叫“热垫”。

在“热垫”里有一整套火箭和卫星处理设施,包括地面支持设备、总装集成测试设备、轨道运输装置和运输车。有些设备用于火箭的运输、装车和卸车,有些用于集成和测试,有些用于保证卫星的环境控制。处理设施当中提供必要设备,来实现星箭结合,但是卫星本身的处理设备需要卫星业主自己提供。

星箭结合之后,将进行一系列的测试活动,包括相位测试、飞行模拟等等。其中需要对火箭的飞行计算机做专门测试。在测试当中,火箭的主要分系统,包括气动控制面、冷气控制系统、舵机指令系统都要确保合格。

至于卫星本身,应该在发射前30天进入发射场。如果不是在范登堡空军基地,而是在某个用户选定的机场发射,就要再提前10天。在星箭结合之前,卫星本身应该完成测试。为此,需要和发射场进行一些协调工作,危险品和有危险的工艺过程要提前120天协调。

“飞马座”并不是挂上飞机就可以发射的。一般来说,要在发射前三四天就把它挂到载机上,然后进行各种机械和电气接口的测试。这时候的飞机要用地面车辆来供电、供气。有时候卫星上会采用一些火工品,在临近发射的时才会安装上去。所以在火箭整流罩上留有舱门,在飞机起飞前一小时安装。

当所有测试工作完成,地面车辆就会断开与载机的所有连接,改由飞机发动机的动力向火箭及卫星供电,保持整流罩内的环境。起飞前,要打开火箭上的各种保险。飞机起飞后10分钟内,要择机把电源供应切换到箭上电池。发射前45秒,火箭再次实施自检,自检通过后向发射控制室返回一个信号,然后飞行员根据控制室指令释放火箭。

来源: 《太空探索》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