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临近,又到了中小学生家长给孩子选购课外读物的时候,除了文学名著以外,科普类书籍毫无疑问是大多数人的必选项。但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否认真想过这些问题:为什么要给孩子阅读科普书?读什么样的科普书?孩子们能学到什么?有什么用?
带着以上这些问题,我和十岁的儿子采用了共读的方式,打开了近日购入的《巨目观天——中国天眼的故事》一书,想找到我们各自的答案。
翻开湛蓝色的扉页,简短的前言中即提到我们都感兴趣的话题——科幻。尽管成年人和小孩子对科幻作品的理解大不相同,但作者提到的“好奇与恐惧”是所有人都经历过的。小孩子关心的可能是奇形怪状的外星人,而我们成年人除了痴迷于科幻作家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也会回忆起儿时某一天独自仰望星空,或置身于暗寂的天象厅穹顶剧场时,那种无法言喻的好奇与恐惧感。可正如作者所言,好奇心正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动力。
正文开篇并没有直接讲述中国天眼是什么高科技装置,而是极简地阐述了世界天文学史和中国天文学史。成年人读来脉络比较清晰,头脑中可以梳理出人类探索苍穹经历的“裸眼-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三个阶段;孩子倒是对《寰宇秩序》的精美插图和中国古人的宇宙观颇感兴趣,还加深了二十四节气与浑天仪的理解。前两章的天文学史铺垫后进入正题,作者依次讲述了中国天眼“三大自主创新”和“五大工艺系统”。尽管有些内容太过专业,但作者采取了拣选和类比,既体现了我国射电望远镜的高科技含量,也通过逻辑梳理和巧妙比喻让小读者易于理解复杂高深的原理和工艺。接下来,文中介绍了中国天眼的建设、调试、运行的艰辛历程,最后展现了天眼启用以来在天文前沿的亮眼贡献,对未来与少年的展望以及“收到请回答”的振奋强音。
阅读过程是以“相互提问”环节收尾的:我和孩子分别向对方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在两代人的问答中,关于中国天眼“为什么做、怎么做、能做什么、做了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了各自的解读。而我此前的那些疑问似乎也有了答案。
科普作品的首要任务无疑是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但从小孩子的主观视角,从他们阅读中提出的问题来看,除了所谓的“硬科普”,科普书籍还可以展现更广阔的视野。以该书的阅读过程为例,孩子可以厘清天文学的发展逻辑产生对宇宙奥秘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可以发现自己对中国历史了解还远远不够,产生对五千年文明古国浩瀚庞杂的文化宝藏的探究欲;可以在一本天文科普书里生发出天文与地理、古人与今人、技术与人文甚至与古典文学的奇妙联动;可以在某一个自己感兴趣却难以深入理解的科技点拓展阅读;可以在令人震撼的中国天眼图片和中国科技人艰难历程中,真切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总而言之,一本好的科普书除了普及科学知识之外,理应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孩子们当然不可能都成为科学工作者,阅读科普书籍也不一定要收获多么高深的科学原理。开阔认知视野,培养逻辑体系,塑造健全人格,开发丰富兴趣,铺就多样性的求学、就业以及人生之路,才是科普的更大意义。此外,陪伴阅读是有益的方式,不仅对于孩子。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