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天下归心,情感无敌。一部三国史,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情绪大PK……


刘备和袁绍,都是三国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可要说起两人在起跑时的差距,十个刘备也比不了一个袁绍。

首先,在出身背景上。袁绍家世显赫,是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势力非同小可。十八路诸侯起事之时,袁绍几乎毫无疑议地被各路诸侯拜做盟主。而刘备呢,出身于东汉末年贫寒的皇室旁支,父亲早亡,早年曾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日子过得非常艰辛。

其次,在实力业绩上。袁绍号称统兵70万,长期统治北方四州。而刘备虽号称皇族后裔,却久无战功,只是在黄巾起义之时,跟着公孙瓒打出了一点小名声。刘备长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不得不多次投靠包括袁绍、曹操在内的一些“大树”,过着寄人篱下、韬光养晦的隐忍日子。

尽管两人在出身和实力上差距如此之大,可是有一点他们竟然高度一致,即都是极度情绪化的人,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常被情绪所左右;但不同之处是,两人的情绪指向截然相反——一个是为私利,一个是为利他,或者说一个是“小我情绪”,一个则是“大我情怀”。袁绍的性格自负多疑、气量狭窄、犹豫不决,喜欢听顺耳话,难以听进忠言。更要命的是,袁绍手握大权后,变得异常凶狠残暴,辖区百姓生活凄惨,不管是袁绍的敌人还是袁绍的部下,都会不自觉地被他的这种情绪所感染。这才导致曹操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当地百姓夹道欢迎曹军的景象。而刘备呢,一生忧国忧民,寡言少语,谦恭待人,宽仁忠厚,真诚豪爽,性格坚韧。与袁绍的凶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备在新野被曹军杀得大败,撤退时却力排众议携10万百姓一起过江。民心向背,一目了然。

有一个事例,足以说明袁绍和刘备在情绪指向的鲜明特点。建安五年时,曹操亲自率兵向徐州征讨刘备,这本是出兵击败曹操的大好时机,谁知袁绍却拒绝出兵,理由竟然是自己的宝贝小儿子生病未愈!再来看刘备。长坂坡遭遇战,刘备惨败,赵云拼死厮杀,最终七进七出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刘备从浑身血迹的赵云手中接过阿斗以后,竟然把阿斗摔在地上说:“为了你这个孩子几乎损失了我的一员大将!”

正所谓成也情绪,败也情绪。袁绍的刚愎自用和情绪用事,最终把一张好牌打得稀烂,戚戚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刘备呢,“哭出来的江山”则越来越稳固,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笑在最后的人。

(如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请继续阅读《李不言|三国人物情绪大PK(四):人格决定国运——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个性特点》)

来源: 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