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一个好听的名字,属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半夏之所以称为半夏,因其生长周期关键节点与夏至节气有关联。
半夏有两个生长周期。第一个生长周期始于春天,新生半夏有三片叶,5月花开,别出一茎,花苞开自花茎顶部,秉承天南星科植物开花独有之特点。半夏的花序呈肉穗状,外裹绿色长袍,便是佛焰花序与佛焰花苞。叶下长出的小珠珠,是其珠芽。6月,半夏进入生长旺盛期后,茎叶便枯黄伏倒,珠芽成熟脱落。第一个生长周期至此结束。
半夏倒苗后,块茎会被第一次采收。未被采收的半夏,珠芽与块茎会再次发芽,进入第二次生长周期,历经酷暑,到农历八月采收。古代本草有云:“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乃实大”。指的是农历五月采收的半夏块茎小而虚亏,农历八月的半夏块茎大而坚实。
6月22日是夏至,古人将夏至分为三侯:“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颜师古说半夏“五月(农历)苗始生”,指的不是半夏才开始生长,而是半夏第二个生长周期自此开始,半夏的两个生长周期正值夏至前后交替,天地之间阳气升至最盛,自此一阴生,正是阴阳交接的时候,古人便以夏天过半称呼其为“半夏”。
基于此,古人认为,禀受其气的半夏具有“交通阴阳”的作用,这也是《黄帝内经》中用半夏治疗失眠的原因。
半夏用地下块茎入药,为常用中药,入药历史悠久,在中国历代本草书籍中记载始见于《礼记·月令》,在《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中也多有记载,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但生半夏全株对人有毒,尤其块茎毒性较大,轻度中毒口舌麻木,重度中毒可能致死。 倘若在田野间偶遇生半夏,切勿自行服用。
药典中记载的有生半夏和炮制后的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除此之外,还是半夏曲、仙露半夏、竹沥半夏等多种品种。
半夏属浅根性植物,野生多见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或林下,夏季喜欢在半阴半阳环境生长,不喜强光;半夏独立生存能力较差,具有明显的杂草性,喜欢与其他喜阴湿的植物结伴生长;为广布物种,中国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未见野生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
来源: 饶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