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染色体

第八章

8 号染色体长146,364Mb,编码702个基因(信息参考:Ensembl GRCh37,release 109 - Feb 2023 © EMBL-EBI),基因密度比值约为4.8(基因数/染色体全长)。8, 9, 10三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相似,G显带后才好区分它们。8号以其q上远端第三条阳性带宽而深而区别于9号和10 号染色体(见第十章)。

8 号染色体长臂2区4带(8q24)有一个C-myc癌基因,它与Burkit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正常人及高等动物中,细胞癌基因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状态下被称为原癌基因。在每一个正常细胞基因组里都带有原癌基因,它编码细胞生长因子、跨膜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内信号传导分子以及核内转录因子,为人体正常生理生化所必需,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致癌活性的,只是在发生突变或被异常激活后才变成具有致癌能力的癌基因。

从正常的原癌基因转变为具有使细胞恶性增殖功能的细胞癌基因的过程,称为原癌基因的活化。细胞癌基因活化的机制主要有四种方式:1.获得强启动子与增强子、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和点突变。

Burkitt淋巴瘤是1964年Epstein首先从非洲儿童Burkitt淋巴组织中分离出EB病毒,Burkitt淋巴瘤,具有明显地方流行性,是一种高度恶性的B细胞肿瘤。Burkitt淋巴瘤临床上有非洲地区性、散发性和HIV相关性三种形式。现在世界各地都发现类似的病例。我国也有少数病例报道。患者主要为儿童和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80%的病人瘤细胞有异常核型:8号与14号染色体之间的易位(translocation, t),染色体描述为:t(8;14)(q24;q32);还有的病人瘤细胞有t(8;22)(q24;q11)或:t(2;8)(p11;q24)的异常核型。

C-myc基因易位首先在Burkitt淋巴瘤中发现,易位,使得8q24上的C-myc癌基因与14号染色体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14q32)、或免疫球蛋白轻链Igκ基因(2p11.2)或免疫球蛋白轻链Igλ基因(22q11)融合而被活化。尽管不同肿瘤中影响C-myc基因的易位断裂点的具体位置可能有所不同,但染色体易位的共同之处是改变了C-myc基因正常的表达调控机制(见图8-1)。

除了染色体易位可破坏C-myc基因的表达调控之外,在某些类型肿瘤中C-myc基因还出现DNA大量扩增。C-myc基因在小细胞肺癌中有较高频率扩增,在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中也有扩增。

除了C-myc外,myc基因家族还包括N-myc(位于2p24.3)和L-myc(位于1p34.2);myc基因属于编码核蛋白的癌基因,myc基因家族成员及其产物可促进细胞增殖,永生化,去分化和转化等,在多种肿瘤形成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除8q24的C-myc癌基因外,8q21与21q22发生易位:t(8;21)(q22;q22)在血癌-白血病中常见。

8q21.3上的RUNX1T1或称ETO基因(随8q22断裂)与21q22上的RUNX1或称AML1基因发生融合,在7%~8%的成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即AML-M2型细胞中可见。

这个易位,是美国学者:珍妮特·罗丽(Janet Davison Rowley)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染色体t(9;22)(q34;q22)之后(下一章细说),又发现的2种白血病细胞染色体易位中的一种(另一种是t(15;17),在十五章细说)。2009年因她在白血病遗传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获得了美国最高级别的总统自由勋章。基于在白血病染色体这一领域的突出贡献,她获有白血病之母的称呼(见图8-2)!

待续

来源: 医学遗传学教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