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性(人格)至上同样逐渐引起心理学重视的,就是系统至上。而人格恰恰是宇宙间最深奥、最博大的系统。

心理学现象的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1984年苏联心理学家Φ.由洛莫夫在《心理学的方法论和理论问题》一书中,从心理学的方法论方面也提出了系统观点问题,认为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的条件已经成熟。

人类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一个生命都不是一座孤岛。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一个人不可能脱离自己所在的系统,就像一个人不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

家庭、组织、人格这三大系统囊括了个体出生和繁衍、生存、发展和成长的全部系统。三大系统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成。万法唯心造——人格系统无疑是对其它系统起着决定性、主导性和统领性作用的“指挥系统”。

鉴于假设法在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建构中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为了对系统的特性及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心理咨询实践,本书特用拟人化的假设,提出系统意识的概念。

系统意识也可以称作超意识、超个人意识、丛林意识、“大我”意识等,是由系统的客观存在方式所决定的、超越个体意识层面一种更高意识形态,主要由维系该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规则组成,影响并决定着一个系统的存在状态和效能,对系统及其组成要素起着制约、规范和统领的作用。

拿一株树来做比方:树冠上密密麻麻的的枝枝叉叉,像极了我们的神经系统,本书把它比作人的意识层面;树干部分主要由那些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曾亲身经历但又因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所构成,比作是人的个体潜意识;树干以下深深根植于大地的庞大根系,正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而整个树身之外的高处和远处,是丛林,是阳光,是雨露,它们无时不在影响和滋养着我们的生命之树——这就是我们的系统意识(超意识)。

以人的意识为分界线,向下方的纵向探索,当属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研究领域;而向上方或者横向的探索,则属系统意识(超意识)的研究领域。(图5-1 生命之树示意图: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和系统意识)

系统意识**(超意识)**

意 识

个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

图5-1 生命之树示意图: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和系统意识

系统意识(超意识)和意识、潜意识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博大的人格系统,是我们生命旅途中缺一不可的三个得力爱徒——潜意识如猪八戒,代表了我们身上世代延续的生命原始动力;意识如沙和尚,是我们在现实世界需要秉持的一份理性、一份自律;而系统意识(超意识)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大徒弟孙悟空,可以上天入地,跳出三界五行,给我们一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兴趣阅读5-5 人人都有仨徒弟——西游记中的心理学)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作者: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