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陨石——1976年3月8日15时许,吉林市附近县镇,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一位来自宇宙的客人,突然降落到这里,它就是现在陈列在吉林市陨石博物馆的吉林陨石。吉林陨石降落在吉林市和永吉县附近方圆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当时共收集到陨石标本138块,碎块3000 余块,其最小一块落入一农夫背后的柴堆内。总重2616公斤。其中被称之为“大陆一神”的一号陨石重1770公斤,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该陨石呈棕黑色,上有气印。吉林陨石就其数量、重量、散落范围以及科技含量,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经测定,吉林陨石的母体原是太阳系火星与木星之间小行星带中的一颗行星, 年龄约为四十六亿年。(摄影:李默)

玛瑙——具有纹带构造的玉髓,它是一种胶状矿物,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硬度为 6.5-7,比重2.65,断口呈贝壳状,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玛瑙质纯者皆应为白色,因含有有色离子或其它杂质,才会出现灰、红、蓝等色。(摄影:孙克林)

沉积岩——在地壳发展演变过程中,在地表由呈层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在地球表面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就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总体积的5%。(摄影:乔凯)

紫晶洞——形成于亿万年前的地质生成时代,地壳中的无水硅酸流入空洞 , 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附着崖壁结晶而成。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硬度7,比重2.65,折射率 1.54-1.55,因含铁、锰等矿物质而形成漂亮的紫色。“正宗”的紫晶,晶体内含有平等排列或相交 45°夹角的色带,色彩常常由双晶引起色带,颜色的两个位置是对称的,在紫晶断口上见到“人”字形的双晶细缝, 它是天然紫晶的重要标志。(摄影:王玉玲)

珊瑚——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颜色主要有红、 粉红、白和黑四种。最白者如同牛奶颜色一样。在中国,历代帝王视珊瑚为吉祥物,常把它雕刻成各种装饰品来观赏。现在北京故宫中,就有许多利用红珊瑚刻成的装饰品,极具观赏价值。(摄影:吴景茹)

灵璧石——著名的观赏石,属于沉积岩类中的碳酸盐石,由颗粒大小均匀的微粒方解石组成,因含金属矿物或有机质而色漆黑或带有花纹。图片中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磬云山,形成于8 亿多年前。(摄影:赵宗普)

南极石——一种罕见的六水氯化钙矿物,其化学式为CaCl2·6H2O,根据结晶时温度的不同,可结为无色针状或六边形柱状晶体。主要分布于南极洲。南极石有吸湿性。被摄石块为云芝形状,灰白色,但在4.5倍微距镜头下,却呈现斑斓绚丽的色彩。(摄影:肖欣)

松花江边的霜石花——霜石花在北方冬季很常见,在寒冷的天气里,泉水、河流、 湖泊的水(温度低于零度)碰撞到同样低于冻结温度的石头时,形成冰层,然后凝结成冰晶,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霜石花, 让人赏心悦目。(摄影:薛庆凤)

三叶虫化石——三叶虫是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节肢动物,最早出现于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全身明显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背甲坚硬,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大致相等的三片“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因此名为三叶虫。三叶虫在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在地球上生存了 3.2 亿多年。(摄影:崔晨光)

木化石——又称硅化木或树化玉。是最少上亿年的树木被迅速埋在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2(二氧化硅)交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颜色为土黄、淡黄、黄褐、红褐、灰白、灰黑等,抛光面可具玻璃光泽,不透明或微透明,因部分木化石的质地呈现玉石质感,又称硅化木或树化玉。硅化木主要生成于中生代时期,以侏罗纪、白垩纪中期最多。(摄影:郑淑英)

来源: 吉林科普微窗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