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塑料垃圾制造者指数报告:全球前二十排名未变

上个月,Minderoo Foundation(明德鲁基金会)发布了 2023年 Plastic Waste Maker Index(塑料垃圾制造者指数,简称PWMI),据报告估计 2021 年有 4.02 亿吨聚合物被制成塑料制品,其中1.39 亿吨为一次性塑料制品(六种主要聚合物:PP, HDPE, LDPE,LLDPE, PET, PS 的占比达到 93%),即一次性塑料占全球塑料年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根据物质流分析、温室气体排放足迹、循环性评估总结出了四个重要发现[1]:

1.与2019年相比,2021年的塑料垃圾产量增加了600万公吨,全球制造塑料垃圾最多的前 20 家公司排名与第一版 PWMI 无异,美国埃克森美孚仍是一次性塑料用聚合物的最大生产商,2021 年生产了 600 万吨聚合物。

2.一次性塑料不仅是一场污染危机,也是一场气候危机。2021年,一次性塑料“从摇篮到坟墓”(范围1、2和3)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约4.5亿公吨二氧化碳,超过英国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

3.回收规模扩大未见明显增速,回收至今仍是塑料行业的一项边缘活动。自2019年至2021年,由原始聚合物制成的一次性塑料的增长是由回收原料制成的塑料的15倍。只有依靠强有力的政策干预加上经济激励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4.台湾省的远东新世纪(Taiwan's Far Eastern New Century)和泰国的因多拉玛投资(Indorama Ventures)致力于大规模回收聚合物。有证据表明,塑料行业正在认真对待循环问题,但投资者仍需警惕“洗绿行为”。

图丨《Plastic Waste Maker Index 2023》报告封面

在这篇报告中,明德鲁基金会主席安德鲁弗雷特思博士(Dr Andrew Forrest AO)建议对每公斤由化石燃料制成的塑料聚合物征收“聚合物溢价”,实行财政激励措施,鼓励再利用和再循环,并建设新的关键基础设施[1]。

安德鲁弗雷特思博士提出的建议主要是针对塑料生产商的,他认为塑料生产商应对塑料污染负起一定的责任。诚如所言,这些公司因生产塑料聚合物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理应付出安全管理塑料垃圾的成本和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更广泛的社会成本。那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将一部分收益投入塑料垃圾治理并不全然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还有可能获得公众好感、政策扶持,进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那如何帮助塑料生产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塑料污染治理是个值得思考且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回到中国国情,分析适合中国国情的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或方法。

02 企业与环境责任

要搞清楚塑料污染治理问题的痛点和难点,站在企业视角进行分析是必不可少。首先,在过去的政策、商业、舆论环境中,企业生产大量塑料造成环境问题是不用做出任何生态补偿的,现如今因地球有限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资源枯竭问题,公众开始关注愈发棘手的环境问题并要求塑料生产企业做出一定改变,这对于塑料生产企业来说也许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策略调整和行为改变;其次,资本是逐利的,而塑料污染治理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塑料污染治理使碳排放量降低、土地资源得以持久利用等生态收益则被社会所分享,但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塑料生产企业需要降低产量(即降低利润)或独自承担较高的回收成本。

随着社会观念的发展,已经有一批环保先锋企业意识到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共存共荣的,我们可以形象地把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比作企业的两条腿,要想稳健快步地前进,需兼筹并顾。**环保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不只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全球环保趋势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调整了商业策略,环保研究的力度不断加大,例如,福特汽车回收塑料瓶中地纱线作为汽车座椅面料制作原材料;美团公司将外卖餐盒回收PP料经改性后制造摩拜单车挡泥板等。

如何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地加入到塑料污染治理行动中呢,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推动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从资本运行的客观规律出发,通过内部化企业的外部成本,提高企业参与塑料污染治理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推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价指标

什么是ESG?ESG 投资倡导在投资过程中考虑环境(E),社会(S)和社会治理(G),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ESG绩效评估其投资行为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贡献。与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CSR)相比,ESG因素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全面有意义的信息。近年来,随着全球“双碳”目标的全面展开,对ESG指标的考察和报告已经被纳入投资决策体系,用来评估企业绩效,ESG是在商业领域探索出的适合新经济特征的新型监管模式之一,能够引导公司将社会成本内部化。

图丨《ESG报告:助力中国腾飞聚势共赢》报告封面

《ESG报告:助力中国腾飞,聚势共赢》白皮书结合中国国情,指出中国企业实行ESG报告的驱动力有以下几个因素[2]:

1.监管者:自2016年起,香港交易所就要求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更是在2020年7月更新了信息披露要求,要求企业披露与投资相关的信息,比如将 ESG纳入企业经营战略和重大决策的做法、与气候相关的风险管理、环境目标设定等;

2.投资者:越来越多的中国资产所有者和资产管理者正在将ESG因素纳入其决策和股权投资过程;

3.政策制定者:中国2060碳中和目标进一步进一步强化了ESG报告的意义。

如上所言,在三方(监管者,投资者,政策制定者)的期待和驱动下,各大企业纷纷开始拥抱ESG**,**以京东为例,京东2021年度ESG报告中显示,在推进减碳技术创新方面,京东物流通过投放循环快递袋和新材料研发,逐步减少使用一次性PE塑料包装袋。截至2021 年底,京东物流通过“青流计划”共计使用“青流箱”500余万次,循环保温箱600余万次,循环中转袋平均使用率已达100%;京东物流还通过新材料升级,减少使用PE约2万吨,绿色成果显著[3]。

二、定相关政策法规

通过政策法规强制规定企业参与塑料污染治理,例如EPR(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生产者责任制)制度。

瑞典环境经济学家Tomas于 1988 年提出了 EPR,并确定由产品生产者进行废物回收处置及再生利用的主体责任,之后 EPR衍生成为一项环境保护制度,通过使生产者承担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责任以减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对废物管理起到了有效的管控作用。

针对不同的塑料制品,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EPR制度的具体实施形式存在差异,例如押金制、基金制、绿点制度等。EPR制度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被写进欧盟的法律体系。2019年,欧盟的限塑法案进一步强调了塑料垃圾生产者的经济责任[4]。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EPR 制度体系,但在**塑料管理方面的EPR制度规定得还不够具体,**除了包装物,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针对塑料的EPR制度。且由于我国塑料产生量巨大,涉及行业众多,包括包装,建筑,农业,电子等,亟需落实 EPR制度,细化生产者承担的延伸责任,推进利益相关者的配合动作。

03 新消费趋势下的减塑展望

近年来,新消费模式快速发展,尤其针对目前塑料使用量大面广的电商、快递、外卖行业,如何从源头进行减量,减少进入终端环节的塑料包装废弃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幸运的是,**绿色减量宣传已初见成效,**外卖快递等行业的各大龙头企业积极响应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据中国发展网报道,已有快递公司致力于推动供应链端到端的绿色化,着眼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减塑新模式;也有外卖平台上线减塑主题活动,呼吁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塑料餐具[5]。

从以上各企业的减塑行动可以看出他们的减塑意识和减塑决心,但塑料污染非“一日之寒”,**治理工作需依靠每个人持之以恒的切实行动。**应牢记每个企业、每个人都是塑料绿色治理的责任主体,应身体力行地把防治塑料污染落实到生活的每一步,携手同行共建美好家园。

参考资料

[1] Minderoo Foundation. Plastic Waste Makers Index (《2023年塑料废物制造者指数》)

[2] 世界经济论坛.《ESG报告:助力中国腾飞,聚势共赢》白皮书

[3] 2021京东物流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

[4] 人民网 (2023) 欧盟禁用多种一次性塑料制品. Available at: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754673069650554&wfr=spider&for=pc (Accessed: March 13, 2023).

[5] 中国发展网 (2023) 合力共治白色污染 携手共建绿色家园. Available at: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925127834183308(Accessed: March 13, 2023).

-End-

编辑:摆脱塑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