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作为一名药师,我们经常会被问及以下情景中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tid,什么是q8h呢?二者说的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今天药师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关于药品使用时间间隔的问题。

一、医嘱处方中的常用缩写

其实类似这样的场景很常见,一项调查显示,患者对于q8h的理解正确率几乎为100%,但对tid的理解则有一定偏差。通常来讲,tid强调一天中的用药次数,q8h则强调给药时间间隔。但严格来说,tid也是每8小时服药一次,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成3个等份,与q8h意义相近。此种给药方式虽然是最合理的,但这样严苛的给药时间间隔可能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作息,所以对于一些说明书中未明确规定给药时间间隔的药物,我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给药间隔。

医嘱处方中的缩写还有很多,如qd、bid等,药师在这里整理了常用的医嘱处方缩写及药品使用方法的解释,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药品的使用方法。

常用的医嘱处方缩写解释

缩写

解释

缩写

解释

qd

每日一次

bid

每日两次

tid

每日三次

qid

每日四次

qn

每晚一次

qod

隔日一次

q4h

每4小时一次

q6h

每6小时一次

q8h

每8小时一次

q12h

每12小时一次

h.s

睡前

st

立即

a.c

饭前

p.c

饭后

常用的给药时间解释

名词

解释

饭前

饭前30-60分钟

餐中

吃饭过程中服用

饭后

饭后15-30分钟

空腹

饭前1小时和饭后2小时

睡前

睡前15-30分钟

必要时

一般情况下无需用药,

仅在症状发作或特殊用途时服用

药物的给药间隔多种多样,决定药物使用时间间隔的因素是什么呢?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决定了给药时间间隔,那么药物在进入我们人体之后会经历哪些阶段呢?以口服药为例,药片在经口进入我们身体腔道之后,会通过各种转运方式进入我们的血液当中(吸收过程);随后药物会在血液的带领下分布至各个组织和器官(分布过程);当到达肝脏时,药物会被加工和包装(代谢过程);到达肾脏时,药物会被排出体外(排泄过程),这就是大部分药物在我们体内的经历。对于我们常用的抗菌药,其体内过程和给药间隔的确定主要和下列因素有关。

1)半衰期(t1/2):指的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了解药物半衰期,有助于掌握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积蓄程度,也是确定给药时间间隔重要依据。

2)抗生素后效应(PAE):将细菌暴露于高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某种抗菌药物后,再去除抗菌药物后的一定时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PAE理论的提出,使抗菌药物的给药间隔由单纯以半衰期为依据,变成以半衰期、有无PAE以及杀菌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等因素为依据,这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时间依赖型抗菌药和浓度依赖型抗菌药

时间依赖型:这类抗菌药的抗菌效果与其同细菌接触的持续时间(药物组织浓度大于MIC)成正比,达到一定浓度后再增加药物浓度不会提高其抗菌效能,可以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来增加疗效。代表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浓度依赖型:这类抗菌药的抗菌活性与给药剂量成正比,可以通过提高血药浓度增加疗效,但不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代表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等。

我们使用抗菌药,只参照药代动力学参数就可以吗?宝宝用药也和成人一样吗?

三、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的特征

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其生理过程与成人相差较大,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有其特殊性。

1)药物吸收多、不规则:在新生儿期和幼儿期,药物的吸收率和吸收度都是可变的,这与其胃肠道的生理特性处在不断发展中有关;在儿童期,胃肠道逐渐成人化,药物的吸收率和吸收度一般大于或等于成人水平。

2)药物分布复杂:儿童身体内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等会随着年龄发生显著改变,药物的分布容积也在随之变化。另外,儿童血脑屏障不完善,血浆白蛋白浓度较低等也会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

3)药物代谢能力弱:儿童肝脏还未发育成熟,对药物代谢能力弱,很多药物不能被完全代谢失活而容易在体内蓄积产生不良反应。

4)药物排泄缓慢:儿童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分泌功能发育不全,药物排泄能力较弱,使得药物消除半衰期延长,如地高辛、氨茶碱、安定、苯巴比妥等,使用这些药物时要特别注意减量。

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我们还要结合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那么,我们如何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理的给药时间呢?

四、关于给药时间的建议

给药间隔的确定是根据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设定的。尤其对于孩子来说,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是药物使用安全有效的关键。在给孩子服药时,如何选择给药时间,既能保证给药间隔的规范性,又不影响孩子的作息呢?下面我们以“tid”为例,说说如何选择合理的给药时间。

tid,即一日三次,我们可以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成3段,每8小时服用一次。比如,第一次给药选在早晨6点左右,按照8小时的时间间隔,第二次给药和第三次给药分别是在14点和22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给药方式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生活作息,反而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所以给药间隔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夜间可适当延长。当然,开始给药时间以及具体给药间隔还是要根据药物的特性、患儿的病情以及孩子的生理作息等进行调整。

温馨提示

亲爱的宝爸宝妈们,以上是药师总结的一般用药规律,当对药物的使用方法产生疑问时,切不可盲目用药,可以查阅药品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或药师,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玲.科学定义给药间隔时间的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07):248-249.

[2] 常怡勇.服药时间:一日三次,别随三餐[J].家庭医药,2011(10):20.

[3] 林英.医嘱及处方中常用的外文缩写[J].中国临床医生,2005(01):61.

[4] 冀连梅.用药时间,一目了然[J].父母必读,2021(01):24-25.

[5] 董凤勇.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比较[J].医学息,2016,29(4):380-381.

[6] 黄瑛.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07):496-498.

[7] 李冬云.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 2016,14(02):296-297.

[8] 杨静.儿童用药特点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2,29(2):12-14.

[9] 邱杏桃, 方水凉. 控制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时间间隔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 12(20):4.

[10] 李爱兰.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8(22):146-147.

       

供稿:天津市儿童医院药剂科

作者:高春会  药师

      巩福莲  药师

      唐诗慧  药师

      王婷谕  药师

      朱  雯  药师

审稿:孙燕燕  主任药师

      于  和  主任药师     

      学术真实,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