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句老话:病从口入。而病从口入的病,主要是传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可能有3条:一是经由消化道引发疾病,即所谓吃出来的病;二是经由呼吸道引发疾病,虽然口腔并非呼吸器官,但口腔与咽相通,而咽部刚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交汇处,因此病原体可以经口咽部进入呼吸道;三是经由口腔黏膜上的伤口引发疾病。

图源:维基百科

因此不难理解,以口腔为主战场的口腔诊疗操作,很容易造成“病从口入”。

01 口腔诊疗操作缘何会发生“病从口入”

在口腔诊疗操作中,能够导致病从口入的病原体,其来源有两处:一是患者自身(内源性感染);二是患者之外(外源性感染)。

患者自身的病原体,通常也被称作条件致病菌,即在特定条件下致病。

患者以外的病原体,其来源范围很广泛。在口腔诊疗操作中,主要来自于不清洁的器械以及诊疗环境(接诊传染病患者或者病原体携带者造成)。

医学发展至今,凡是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已经不太可能有不清洁的器械。但,不清洁的诊疗环境却很有可能存在。

这是因为,除常规使用的三用枪(气水枪)之外,口腔诊疗操作还要用到可以产生高速旋转或震动的器械(手机、洁牙机),而含有患者带有病菌(泛指致病微生物)的唾液、血液以及器械产生的水雾的混合物就会因器械的高速旋转或震动而形成飞沫,并由此播散开来。而这些飞沫将在一段时间(数小时)内作为传染源存在。

因此,在一个诊疗环境中,一旦有传染病患者或者病原体携带者接受过治疗,该病原体就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停留在这个环境中,尤其是在以综合治疗椅头枕为中心到以牙医或助手背部为半径的区域(污染区)内,并有可能引发医生或其他患者感染。

02 如何避免口腔诊疗环境污染

在日常的口腔诊疗操作中,为避免诊疗环境污染,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

(1)物理屏障

最常见的物理屏障就是口罩、面罩、手套、防护服等,这些主要是用来保护医生;用于患者的物理屏障则是眼罩和胸巾。


图源:维基百科

对于诊疗环境而言,有一种“屏障防护技术”,即采用一次性的塑料纸或塑料套管覆盖、包裹那些难以清洁、消毒的工作区域。

吸引器是对抗飞沫播散,防止诊疗环境污染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强吸引器。

(2)化学屏障

为防止诊疗环境污染,需要在开展诊疗操作前让患者用某些具有抗菌作用的漱口水漱口,从而暂时性降低患者口腔病菌的致病力。

与此同时,诊疗环境中的空气、地面等也都可以接受适当的消毒处理。

03 防止病原体传播的关口前移

虽然微生物种类繁多,但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会成为病原体,而不同病原体的致病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需要对某些特定的病原体进行严格防护。

在口腔诊疗操作中,需要重点防护的病原体有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事实上是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病原体)

现已证实,前三种病原体确实都有可能经由飞沫造成诊疗环境污染。因此,这些病原体的患者或携带者在接受洗牙等口腔诊疗操作后,就存在可能引发感染传播的风险。为防止这些病原体造成感染传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询问或检查患者健康情况。

很显然,检查健康情况更为客观和严谨。不但医生很难仅凭肉眼观察就可以判断患者的感染情况,而且很多时候患者自己也未必清楚自身的感染情况。

如果所有患者都是在排除了感染或携带危险病原体的情况下接受口腔诊疗,则由口腔诊疗环境污染造成感染传播的风险就大大降低。反之,风险就大大增加。

所以必要的健康检查,对确保诊疗环境的安全有很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预防牙病治疗过程中的感染传播,不是消毒器械就够了。确保诊室环境安全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来源: 口齿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