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心育“红心”!凤凰菖蒲塘村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阵暴雨过后,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的空气分外清新,放眼望去,数千亩水果基地郁郁葱葱。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是站在这里品尝红心猕猴桃,说口感很好。”站在村口的农产品技术交流亭里,省政协常委、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仁才笑着告诉政协融媒记者。

王仁才已经记不清来过这里多少次了,从2007年到廖家桥镇担任科技特派员开始,他和菖蒲塘村结缘15年,早已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

作为全国知名的猕猴桃研究专家,王仁才多年来,用一颗执着的红心,指导菖蒲塘村发展猕猴桃产业,特别是更优质的红心猕猴桃,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成为了“荣誉村长”。村民们都说:“王教授已把论文写在我们村的田间地头。”

结缘菖蒲塘

“王教授,我邻居家种的红心猕猴桃最近有点问题,能不能请您指导一下?”

“没问题,我明天上午过来一趟。”

在菖蒲塘村部,王仁才遇到了老朋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菖蒲塘村党支部原书记王安全,他高兴地接受了王安全的请求。

“有女莫嫁菖蒲塘,家里只有烂箩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菖蒲塘村是一个典型的干旱村和贫困村,山多、耕地少、缺水。为改变贫穷面貌,王安全等村干部带头到外省学习技术,率先在全县引进水果种植,包括蜜桔、椪柑、柚子、猕猴桃等。

2007年1月,从新西兰访问留学归来的王仁才,被派驻到廖家桥镇担任省农业科技特派员。“说实话,刚开始有点犹豫,因为刚回来学校事情特别多。”王仁才回忆道。

王仁才到菖蒲塘村时,这里已经种了几百亩猕猴桃。今年71岁的王安全说,村里当时种的猕猴桃是“米良1号”,产量较高但味道一般,卖不起价,“不到1元钱1斤,还时常滞销”,很多农民把种了10多年的猕猴桃树砍掉改种椪柑。

村民们对脱贫致富的渴望,深深感染了王仁才。经过调研,他认为猕猴桃依然是最适合菖蒲塘村发展的产业。于是,他着手开展猕猴桃栽培新技术的试验与示范。

短短一年,村民们就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示范田的猕猴桃树产量比普通果园高出50%,果品糖度也明显提高了2-3个百分点。果实品质提高,销售价格也翻了番。大家的激情被点燃了,要果苗、学技术的几乎打爆了王仁才的电话。

有了信任,王仁才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方面对原有主栽品种“米良1号”进行提质增效,另一方面从四川引进推广优质新品种红阳猕猴桃。

红阳猕猴桃有着红红的果心,切片摆盘分外好看,被村民称为“红心猕猴桃”。“红心猕猴桃”品质好、味道佳,但种植技术要求高,对病虫害抗性较低,并极易得有“猕猴桃癌症”之称的溃疡病,村民们担心种不好。

“别担心,有我呢。”王仁才发动村里党员带头种植,同时自己经常往试验田里跑,一方面加强红心猕猴桃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另一方面积极搞好技术培训与咨询指导服务。3年后,红阳猕猴桃获得丰收,果农种一亩收入可达2万余元。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我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很熟悉,没想到他对果树种植也那么内行!”2013年11月5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的新闻时,王仁才立马打电话给王安全,王安全激动地讲述了总书记考察菖蒲塘村的情况。

当年的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菖蒲塘村时,察看了成片的柚子林和猕猴桃林,详细了解村里发展特色产业的情况。

“总书记很随和,说话很亲切,一路走,一路详细询问村里水果的品种品质、生长周期、适宜土壤、产量价格等,他叮嘱我们,要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特色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王安全告诉记者,总书记还拿起一个红心猕猴桃,剥皮后慢慢品尝,直夸猕猴桃“味道很好,口感不错”。

总书记夸奖的红心猕猴桃,倾注了王仁才无数心血。2014年间,村里的红心猕猴桃得了溃疡病,几乎全军覆没,村民们急得焦头烂额、手足无措。王仁才赶来指导后,帮助大家一起解决了难题。

总书记的叮嘱,也激励着王仁才为菖蒲塘村猕猴桃产业发展谋划更大的蓝图。在他的指导下,村里猕猴桃种植走上了标准化种植和管理之路。原有的“米良1号”通过提质增效,能卖出一斤1.5元到2元的价格,红心猕猴桃则能卖出一斤15元到30元的好价钱,两种产品都供不应求。

作为省政协常委、省政府参事和致公党员,王仁才还通过提案、建议、社情民意信息和“党派直通车”等方式,为湖南农业特别是猕猴桃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在发展过程中,“两颗红心”也让王仁才感触颇深:“一是产品品质要好,红心猕猴桃是深受市场欢迎的优质水果;二是产业发展也需要党建引领(红心向党),村支书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产业才能发展得更快,影响更大。”

“如今村里水果产业发展面积达8000亩,其中猕猴桃5000余亩,包括数百亩红心猕猴桃,2021年村里人均收入达2.8万余元。”菖蒲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祖辉告诉记者,在产业带动下,菖蒲塘村2016年成功脱贫出列,2020年入选全国扶贫交流基地,2021年获评湖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

日子好过了,该怎么感谢王教授?村民们想到了一个最朴实的方式。2020年,菖蒲塘村授予王仁才“荣誉村长”。“这是我收到的最好奖励。”王仁才高兴地说。

把一件事情做好

7月17日上午,凤凰县猕猴桃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在菖蒲塘村召开,王仁才与湖南凤凰猕猴桃科技小院的其他几位专家一同参加。

2021年9月批复成立的湖南凤凰猕猴桃科技小院,是湖南省首批16家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之一,王仁才被聘为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他的几位学生常驻菖蒲塘村开展科研与示范。

会后,王仁才带着10余名村民到试验田里普及技术、排查问题。正值酷暑,他的衬衫很快湿透。对他来说,风吹日晒是家常便饭,他也有一套“装备”应对——随身背包里带着衣物、水杯和药,头上的棒球帽,可防止头顶被猕猴桃树枝刮到。他血压高,妻子不放心,经常跟着他到处跑。

“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湖南各地下乡,还有无数电话和微信咨询。”这一趟来湘西,王仁才先到麻阳指导猕猴桃种植,爬了两天山,去了多个基地,结果鞋帮子掉了,他只得临时在县城买了一双新鞋。

作为湖南省猕猴桃产业协会理事长,王仁才手机里有4000多个微信好友,6100多个电话号码,“80%跟猕猴桃有关”。由于他对湘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贡献,今年王仁才被中国农技协授予“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在周祖辉看来,王仁才最大的特点是务实。“王教授经常到村里了解农民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所需,让农民真正受益。”周祖辉感慨地说。

2020年9月,周祖辉作为唯一村干部代表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的基层代表座谈会。“我当时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希望高等院校的专家能够多到田间地头普及农业科技。”周祖辉说。

15年来,王仁才见证了凤凰发展的巨大变化。2007年,他和学生坐晚间绿皮火车到吉首,第二天早上才能转车到凤凰,再辗转到村里,全程长达12小时。如今,长沙至凤凰古城高铁站只需2个多小时,下了高铁到菖蒲塘村,只需20多分钟车程。

在王仁才和相关部门的争取下,今年9月,全国猕猴桃学术研讨会将在凤凰召开。

“人一辈子,至少要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研究猕猴桃40多年的王仁才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助力凤凰县建设成中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基地之一,让凤凰红心猕猴桃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推动猕猴桃成为湖南乡村振兴的主要高效水果产业。

对话

“把事情做成功是一种成就感”

**政协融媒:**这两天跟随采访,发现你对凤凰猕猴桃产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种植生产,已经延伸到了品牌推广等多个方面,这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农业专家的范畴。

**王仁才:**我纯粹只当专家的话,很多事情可能达不到这么好的效果。换句话说,现在我们要推动一个产业发展,除了具备科技知识和执着奉献精神外,还要有综合能力。要把你的技术研究、成果推广、人才培养,与党和政府所推行的方针政策及市场发展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

**政协融媒:**这么多年,菖蒲塘村的猕猴桃产业发展遇到各种困难时,有想放弃的时候吗?

**王仁才:**说实话,也有过打退堂鼓的时候。曾经有段时间,当地一些干部群众对已有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猕猴桃产业有畏难情绪,转而发展其他产业,我还是挺失望的,但最终得到了大家的理解,我也坚持了下来。

**政协融媒:**这么多年为什么不遗余力地推广猕猴桃?

**王仁才:**刚开始当科技特派员,每年包括路费在内的各种补贴,加起来只有几千元,自己还要贴不少。现在涨了些,大概是1万多元,可够基本差旅费。目前为止,我没有在凤凰县任何公司入股赚取收益。

如果一定要追寻原因,应该就是对猕猴桃的情有独钟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朴诚、奋勉、求实、创新”是湖南农业大学的校训,也是我执着的内生动力。我在上大学时就参加全国野生猕猴桃资源调查,40多年来,即使在猕猴桃不被看好、科研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也从没有放弃过猕猴桃研究。

感受最深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推广猕猴桃产业,我自掏腰包从微薄工资中支付差旅费。后来我成功申报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猕猴桃耐贮性生理机制研究”,有了1万元研究经费资助,顺利完成了相关研究内容,发表相关论文近10篇,奠定了我们在全国猕猴桃采后研究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地位。我就是这种个性,做一件事情要把它做成功,这是一种成就感,也是一种科学家的精神。

**政协融媒:**那你觉得怎样才算做成功了?现在目标达到了吗?

**王仁才:**我的心愿是让猕猴桃不仅成为凤凰县乡村振兴特色主导产业,而且成为湖南省仅次于柑橘的第二大水果产业,让湖南成为全国猕猴桃三大主产省之一。现在还在努力奋斗的征程上,大有希望,我相信它。

文/图|政协融媒记者 刘敏婕 通讯员 吴东林

编辑|陈云根

(中国农技协湖南凤凰猕猴桃科技小院、政协融媒)

来源: 农技协湖南凤凰猕猴桃科技小院、政协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