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受检者情况):

小李,男,20岁,身体强健,平日素爱健身打篮球等体育运动,也没有出现与马凡综合征相关的病症,心脏彩超CV 情况也显示正常。但小李却要选择进行基因检测(全外显子组测序(WES))。

小李为什么要选择做基因检测呢?****(检测原因):

原来小李父亲在两年前因主动脉夹层接受过手术,临床怀疑小李父亲为马凡综合征,而作为一名热爱接受新知识的大学生,小李通过网络搜索马凡综合征相关知识,了解到马凡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疾病有50%的概率遗传到下一代,最致命的是该病早期发病症状不明显,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而现在的科学水平对马凡综合征最直观的诊断就是进行基因检测。因此,小李觉得自己作为高危亲属,也有一半概率生病,所以想通过基因检测明确下自己以后是不是也会得马凡综合征,并且保证自己的后代和马凡综合征再无半点瓜葛。

目前国内外相关指南均建议对临床确诊或高度疑似的遗传性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在找到明确(可能)致病变异后,再对其家系进行该变异位点的遗传筛查,但对于仅有家族史的无症状亲属目前尚无相关推荐。因此,本应先对小李父亲进行基因检测,但小李不想再徒增父亲的烦恼,而自己也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强烈要求直接对自己进行基因检测。

什么是马凡综合征?

马凡综合征,也被叫做“天才病”。患者通常拥有异于常人的体格,例如会有修长的手指,瘦高的身材,但也会有晶状体异位,高度近视,“鸡胸”,心血管和心脏的并发症等。这种“优越”的高挑体格令他们在很多体育运动中发挥出色,尤其是篮球和排球,这似乎是上天给予他们的礼物。但这份“礼物”却总是被早早地“收回”,郎平当年的劲敌——美国排球运动员海曼死于31岁,被誉为“小姚明”的辽宁篮球运动员张佳迪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24岁,而他们都是马凡综合征的患者。马凡综合征明确相关的致病基因为FBN1,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影响着全身性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将人体的所有细胞、器官和组织连结在一起,同时在身体正常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牵涉至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引发机体“故障”,主要影响骨骼、眼睛和心血管系统,易引发主动脉夹层和/或主动脉破裂,进而导致猝死。

那小李的担心是否是空穴来风哪?****(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小李确实正如他自己所担心的那样,他携带了一个与马凡综合征相关的明确致病变异FBN1,并提示其父亲的主动脉夹层也很有可能来自马凡综合征,而非孤立性的;也就是说小李的致病变异可能是从父亲遗传的。

**难道检测结果仅仅只是告诉小李,**他携带了致病变异吗?(检测意义):

NO NO NO! 小李在经过基因检测后,再未发病之前就知道自己会有马凡综合征风险,那么小李未来可以通过定期影像学检查(发生主动脉扩张前每年1次,扩张后半年1次)对自己的疾病进行早期干预和监控,在未发病之前将疾病困在牢笼里;同时小李也有50%的概率再生出一名患者,但他可以通过选择性生育(如产前筛查或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来确保孩子不会患有马凡综合征,这样就可以保证他的孩子是健康的。

像小李一样有疾病家族史的健康人,都推荐进行基因检测吗?(检测适用范围):

目前,国内外专家指南和共识均优先推荐对疑似和确诊的遗传性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测,并在找到明确致病突变后才对高危亲属进行该突变的筛查。如果患者本人因为各种原因不适合或无法进行基因检测(如已故),对于同样有患病风险的体健亲属进行基因检测,当然有一定概率像小李一样直接找到明确致病突变,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找到一些与疾病可能相关、但目前支持性证据不足、对临床暂时无明确意义的罕见突变。这时的报告结果对于受检的健康亲属来说暂时无法给临床提供任何指导,不能确定该受检亲属以后是否有遗传病的患病风险,当然也无法指导生育健康后代。最终,可能还是需要通过患者本人的检测来提供更多证据,或者等待科学研究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受检亲属携带的罕见突变是否能导致疾病。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仍然首先推荐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其次才是对有疾病家族史的健康人进行检测。

案例总结

基因检测不是局限于最终报告上冷冰冰的文字。针对患者的基因检测,可以辅助临床的明确诊断、指导临床进行诊疗、可以对高危家属进行筛查以确定家属是否携带了致病变异以及指导优生优育。人们常常调侃“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但这些“天才”,却只能无奈地接受先天基因带来的礼物,代价就是一生担惊受怕地提防着,以及不知道何时就提前结束的生命。命运并没有留给他们谈判的权利。但基因检测可以让你不再担惊受怕。在疾病找上门前,我们提前发现疾病,让我们有所心理准备面对未来,亦或者是我们忧心忡忡的担忧自己是否患病,不如做个基因检测,给自己一个心安!

参考文献

[1] Ommen, S.R., S. Mital, M.A. Burke, et al., 2020AHA/ACC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20.142(25): p. e558-e631.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编写组, and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7. 45(12): p. 18.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精准心血管病分会, et al., 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3): p. 22.

[4]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 杨航, 罗明尧, et al., 遗传性胸主动脉瘤/夹层基因检测及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4): p. 7.

了解更多心血管健康知识,请关注心血管马博士的心讲堂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许可,禁止转载